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6-01 07:11:17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的规模和在校生数量迅速扩大,但由于多种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切实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研究分析高职学生人生及职业定位和目标诉求,切实培育和增进高职生的高职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才能真正承担起高职应尽的职责,培育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就业问题 职业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素养就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或者说是指大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以6.5∶3.5的比例进行划分。而近年来,高职生不安于从基层做起而频繁跳槽、违反企业规章制度、不履行协议甚至和企业发生冲突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职生职业意识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人才,重要的是能留得住、靠得住的人才。能认同和接纳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将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和企业共同成长与发展,这种人才才是深受企业欢迎和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方式,把学习和工作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而且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改变一贯的学院式的教育模式。

(一)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职责

高职是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它并不低人一等。只是它和普通本科院校担负着不同的教育和培养任务。高职本身就是高等教育,它和普通高校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两者分属不同的教育类型。要进行“高职也是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教育,突破对高职的误解和贬低,特别要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校以学术性研究型为主,而是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时代特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所谓“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面向各种现实的社会和企业需求,实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或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轴,来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和培养方案制订。为了增强学生的实战性和动手能力,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它又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操作工,其培养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取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又要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并将多种技能相结合、相融通,成为在职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人才。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自身实际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专心学业,掌握真才实学和相关职业技能,从而为进入职场奠定坚实的品质、知识和职业技能基础。既要在思想上帮助高职学生明确高职的目标及其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性,又要在心理上进行辅导和纠偏,使之克服自卑心理:社会认知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自我认知和定位。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界定和引进也由过去只重文凭、重学历、重职称转变为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对用人单位的实际价值。这种社会意识由过去对高等教育类的认知、以类看人、人才高消费到对大学生个体能力与价值的确认、重在能为我所用的转变,无疑可以使高职生能在职场上和其他类型的高校生同场竞技、竞争,并充分展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为社会一线岗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使高职人才培养“对路”,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应按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能按社会用人需求来要求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准企业人。

第一,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中,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环境。可以把5S管理模式引进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各种物品分为有用和无用物品,将无用物品清除出现场,妥善加以处理。把整理后留下的物品依规定定位摆放整齐,明确数量,明确标示。清除宿舍内的脏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

第二,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感悟、理解、思考。例如,学校、教室、实习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可以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图片、灯箱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实训室要最大化地模仿现实车间、张贴各种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工作制度。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第三,通过“两课”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两课”教学作为高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两课”教学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把“两课”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道德。以专业教学过程为平台,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要借助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也就是说,既要会做事,又要会做人,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所以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分组竞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在学业上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在课前5分钟衣服整洁进教室,上课前起立与老师相互问候,下课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管理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和行为文明的习惯。

(二)企业在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的职责

1.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说明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企业应主动参与挂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一是提供企业的用人信息及标准,企业有什么样的岗位,这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二是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制订。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到企业深入调查,在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后形成草案,再交给他们征求意见,或把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请到学校来和教师们共同制订计划,力争计划做得更务实、可行。

2.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并给予指导。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个体思想选择虽然是一个内化过程,但它还伴随着一个外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通常由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观念认同等组成。学生基于职业环境形成对职业的认识,其职业素养只有在环境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企业应为挂靠的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实习场所,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生产中,并按企业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通过对师傅的模仿学习,加深认知,为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3.企业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是关键。企业能够做到的事情是:一方面,提供场所给老师下去锻炼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增长见识;二是选派企业中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或职前培训,用真实的事件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进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教育。

4.企业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学生的主体是学校科任老师,所进行评价的手段是通过课程考试或是老师、学生进行评议。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一张试卷也不能全面地考核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任课老师所做的评价难免有失全面。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有一部分时间是在企业中工作,他们工作表现如何,个人的职业素质怎样,指导他工作的师傅是一清二楚的。因此,企业也要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主体之一,企业中的师傅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应从过程进行评估,又应对其结果进行评估,对于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评价应综合各方面并按一定的比例体现出来,企业评价占40%,学校评价占60%。这样,学生就不会是语言上的伟人,行动的矮子,知与行不统一。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务必重视并处理好职业技术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的关系,要紧贴社会需求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组织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途径,选择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总之,牢固树立职业意识,并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培育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不仅是高职生的生存与发展之本,而且是高职院校、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就学校而言,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技能层面,更应着眼于职业层面,在学生的职业素质打造上下工夫。就企业来说,毕业生和职工,不仅应具有工具价值和作为单纯的打工者而存在,而且应作为一个人和企业主人,企业应从人的价值、尊严、情感与发展的角度,激发和增进其人的价值,使职工与企业形成价值和利益共同体。唯其如此,才能使职工做到技能和情感的双重投入,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就社会来说,应大力倡导和注重人才的实际价值,使人才的评价机制更为科学,从而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都能人尽其才创造条件。这不仅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提升的需要,而且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Z].2005-11-0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

[4]吕明.浅议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0,(2).

[5]罗箭华.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基金项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2010-44)。

上一篇:“学困生”产生的社会因素探究 下一篇:对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