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治进展

时间:2022-06-01 06:26:28

摘要: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技术不断改进,以及人们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及临床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血管壁病变有了新的认识、对研究和现代治疗与预防都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心绞痛; 诊治

1.冠心病的流行程度和特征

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普查报告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已居全球十大疾病的第三位; 35-74岁的发病率:男性为244/10万,女性为112/10万,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死亡率:城市居民为46.3/10万,农村居民为22.2/10万;死亡率与年龄关系密切:65-69岁的死亡率是45-49岁的9倍,而且男性高于女性。冠心病由于患病人数多、发病年轻化、死亡率高,归入了流行性疾病的首位。

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1血脂异常:主要是指三高一低:血清胆固醇(TC)升高>5.7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升高>3.64mmoL/L;甘油三酯(TG)升高>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

2.2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冠心病二者互为因果。血压升高,对动脉内膜有冲击损害作用,有利于脂质沉着在动脉壁,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2.3吸烟:吸烟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已证明: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得冠心病要多两倍以上。香烟里的尼古丁和一氧化氮对动脉壁的损害,促发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2.4糖尿病:糖尿病促发冠心病也是公认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的病人,在男性冠心病中发病增加2倍,在女性增加3倍。糖尿病的高胰岛素血症对动脉内膜产生损害,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从而促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5 肥胖:肥胖可以增加冠心病的发病趋势。肥胖的人摄取的热量过多,在体重增加的同时,血中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心肌受损害,促发冠心病发生。

3.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

3.1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固定性狭窄或阻塞,心肌耗氧量增加超过病变冠脉的供血能力而发生心绞痛。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冠脉综合症之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不稳定斑块破裂或出血,导致管腔进一步狭窄或完全阻塞,发生不稳定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劳累性心绞痛,休息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4.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1〕。

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主要依据:(1)存在冠心病的易患因素;(2)具有相应类型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3)心电图ST-T改变;(4)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灌注低下;(5)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6)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5.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5.1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

5.1.1目的:一是改善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二是改善预后,减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延长寿命。

5.1.2 药物治疗选择

5.1.2.1 硝酸酯类:这类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阻力,增加冠脉血供;扩张周围血管,减少静脉回流,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脏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

5.1.2.2 β受体阻滞剂: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收缩力受体的刺激作用,通过减低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缓解心绞痛发作。

5.1.2.3 钙通道阻滞剂: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也抑制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中钙离子的作用,因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绞痛。

5.2 UA的治疗

5.2.1一般治疗:立即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环境安静,可以应用镇静剂和抗焦虑药物;疼痛发作期间应吸入纯氧;积极治疗可能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疾病。

5.2.2药物治疗

5.2.2.1 硝酸酯类:可口服,舌下含服,经皮肤或静脉给药,目前推荐在最初的24h的治疗中,静脉应用硝酸甘油有利于较恒定地控制缺血发作。

5.2.2.2 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所有无禁忌症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剂量应该调整到患者安静时心率在50-60次分。

5.2.2.3 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但不能预防心肌梗死发展及降低死亡率。与硝酸酯类是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一线有效药物。

5.2.2.4 抗血栓药物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在动脉粥样斑块基础上,有血栓形成,所以抗血栓治疗对防止心肌梗死,缓解心绞痛很重要,但不主张溶栓治疗,除非冠脉造影证实冠脉内有血栓。

5.2.2.4.1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肝素的抗凝作用,使血栓不容易形成或不再形成新的血栓,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可不用实验室检测评价其抗凝效果,又可减少引起血小板下降的并发症,其效果优于普通肝素。常用低分子肝素4100单位,皮下注射,12小时1次,3天后可以减半量,疗程一周。

5.2.2.4.2 抗血小板制剂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液的凝固性,尤其是血小板的聚集性有密切的关系。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吡啶);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

5.2.2.5 他丁类调脂药

他丁类除了降低LDL、TC、TG水平和提高HDL水平外,还有稳点甚至缩小粥样斑块、抗血小板、调整内皮功能,改善冠状动脉内膜反应、抑制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抗血栓和降低血粘度等效应,被认为是潜在的抗心肌缺血药〔2〕。

5.2.2.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ISIS-4显示,ACEI对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益,故目前不推荐对UA患者使用ACEI,除非合并左室功能不全〔3〕。

5.2.3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5.2.3.1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I)+支架植入术

在多支或多发病变时,凡病变孤立、适宜扩张,又位于球囊导管可以到达的部位,同时被扩张的血管不影响到其他重要血管的侧枝循环时,可进行PTCI。

2007年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建议UA伴下列高危之一,尽早PTCI:①强化治疗:静息/低活动量呈心绞痛;②cTn明显升高;③新ST段下移;④伴与缺血相关的心力衰竭;⑤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5.2.3.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CABG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以来,疗效是肯定的:能改善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延长寿命,让在内科治疗中属于中度到高度危险的许多患者,改善了生存质量,延长了寿命。

参考文献:

〔1〕王凤芝,鹿育萨主编,心血管内科学,第一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11.370

〔2〕张泽灵主编,心脏内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47.

〔3〕张文博主编,心血管药物应用的新进展,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4.

上一篇:急诊护理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分析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单眼弱视患者空间视觉缺损特点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