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应用与思考

时间:2022-05-31 06:50:21

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的应用与思考

[摘 要]本文在介绍了风险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实践,提出了一些内部审计的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67-02

1 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管理的信息化、经营的多元化大环境,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市场竞争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风险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企业安全持续发展,企业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都要求内部审计及时揭露显现和潜在的风险,并提出防范以及控制建议,促使内部审计部门就如何面对企业整体或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审计。美国先后通过并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结合在了一起,并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公司治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05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标志着我国的内部审计已开始向风险导向发展。尽管如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迫切需要内部审计的参与。因此,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已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课题。

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优势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西方实务界广为流行,是基于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它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以“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为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认为,在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条件下,审计进程可以通过对控制环境进行分析性测试而减少实质性测试。这些分析性测试是基于审计师对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的一种预期。它能比其他审计程序提供更为高效、有益的审计证据,使审计师能更好地把握问题重点,提高审计效率。

3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与西方国家企业相比,我国的企业在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经济规模、经营条件、控制环境和素质水平以及企业文化都不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运用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其有效实施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存在数目庞大、规模差距悬殊、运行机制不一、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企业文化和行为习惯偏于落后,具体表现在:

(1)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层控制权混乱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成为妨碍风险导向审计实现的一大因素。企业管理层,在确定企业可接受风险水平时缺乏事实依据,主观臆断造成失误,给企业带来危机。同时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往往会导致不能正确判断风险的重要性,无法正确决定如何管理风险和采取管理措施,对风险程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准确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挑战。

(2)信息数据库建设滞缓。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对象执行风险评估程序时,必须充分了解被审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不同的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但由于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滞缓使得信息的收集困难,消耗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3)审计程序标准化。标准化的审计程序首先不能针对特定的被审计企业对象对症下药,不能与企业进行最全面的沟通,缺乏实质性的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次是被审计对象人为地设置障碍,由于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专业审计师出身,或系统学习过审计操作并有相关的经验,标准化的审计程序使得审计师很难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防范措施。

4 对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思考

(1)转变内部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也不强。企业的领导者要从思想上去重视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把内部审计纳入到企业的战略中去,合理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维护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首先,对内部审计的角色要重新定位,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强化控制方面,还应当与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控制相结合,建立风险模型以及风险防范机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风险环境中开展审计业务,才能提出全面的风险控制建议,为企业增加更多的价值。其次,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和风险管理体系,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特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形成适合企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风险管理的方式,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创造条件。最后,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风险管理技能的训练,让内部审计人员成为风险管理专家,能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其思维模式。

(2)改善内审环境和条件,重视加强对内审的法规制度保障,国家层面的新内审法规应尽快出台,内审的地位及权利应进一步提高,并由法规给以明确和保护。

(3)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强化内部审计技术对企业原有的风险管理理念进行更新,采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将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企业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创造条件。风险管理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内部审计领域也不例外。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风险为导向,注重收集有利于风险评估的资料,结合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把企业面临的风险予以量化,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在审计技术上要以制度遵守性测试为基础,切实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综合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和技术,结合各种审计证据,控制审计风险,努力提高审计质量。

(4)强调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内部控制的作用是降低企业的组织成本,但与组织成本最低点对应的决策权最优位置又无法准确测定,因此内部控制的作用是一个永续的过程。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强调它的“服务”职能,发现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降低组织成本在最低点附近的摆动幅度,以提高企业组织的运营效率。因此,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的审计应是今后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也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如此方能一贯地体现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总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世界审计新趋势出现,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正确的做法是顺应这个趋势。根据国有企业内审的实际情况,以积极和求实的态度,对新方法予以引进和改造,在慎重试行中总结提高,逐步完善,实现与国际审计先进技术手段的接轨,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内审方法体系。

上一篇:论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及启示 下一篇:国内内资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