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学生的读与写落到实处

时间:2022-05-31 04:06:16

怎样将学生的读与写落到实处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存在两大难题:阅读、作文。很多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不知如何阅读,不知怎样吸收文中的“营养”。一写作文就像避瘟神似的特别害怕,总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从写起,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一篇文章写完了。

关键词:读与写;实处;朗读指导

学生的作文水平始终难以提高,而作文又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达、想象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训练基地。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较好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我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阅读课文中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只不过第一学段在前面加了个“学习”一词,排序在第二位;第二学段没有添加词语,排序在第一位;第三、四学段加了一个“能”字,排序仍在第一位,可见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现在,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不够重视,教师没有沉下心来钻研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在听、说、读、写中,往往听说喧宾夺主,而读、写放到次席。也就是说很多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没有真正地把读文重视起来,最多读正确、流利便算合格,至于怎样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不想费这个力气。于是教师没能把课文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感染力,读出课文中内在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导致学生在读文的时候平淡无奇,没有感情投入,读出感情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我们要牢牢把握语文的规律:读、写、多读多写。

所以,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从读好一个词组、一个句子开始一直到整篇文章。对各种语气的读法教师要指导到位,对各种句式的读法教师要成竹在胸。如,比喻、排比等句式的读法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甚至是强化训练。

对于一些能特别表达事物特点、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或段落,教师备课时要切实感受,借助相关资料深入挖掘、借鉴,探讨、尝试最佳方法进行指导朗读,以期达到最佳朗读效果。

读的问题解决了,写也就水到渠成了。一些课文的构句、构段、构篇很有特色,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读好的同时及时进行写的训练。

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教师把难度再加大一点,让学生运用首尾照应的方法,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个开头、结尾。学生不但不畏难,反而情绪极为高涨。“唰!”“唰!”“唰!”很快就把开头、结尾写完了,且写得相当不错,就连平时一写作文就头痛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地写了两大段。你看,写得多好哇!开头是这样的:“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唯有童年时生的那件事特别有趣,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结尾这样写道:“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一想起这件事来就直想笑,因为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不,学生已经学会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要写中间部分就容易多了。

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学语文要靠积累,靠反复的语言实践,要靠扎实的语言训练。如,《桂林山水》在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时,运用了一组排比句,充分体现了排比句的节奏美,读起来流畅,有气势。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它的朗读指导,学生就会很难体会到漓江水的特点,领略不到漓江水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画面、读出感染力,美美地品读,甚至范读,在学生读出味道后,教师顺势一领:如果将静、清、绿后面修饰补充的词语去掉,效果会怎样,你会有怎样的感觉?这一训练为朗读桂林山水的描写埋下充分的伏笔。如此训练才能情文相依,文情相生,把那些属于氛围、情调、气韵、神采一类的因素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仿造本文的写法,把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景物写下来。这样读写就做到了有机结合,把读写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鸿兴镇小学校)

上一篇: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种有效方式 下一篇:有效落实“四能”,从心开始牛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