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

时间:2022-05-31 01:39:41

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加快了发展步伐,这对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国民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好事。但是在实际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城市化由于理解上的误区,将传统文化摆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认为新时代如果继续弘扬传统文化,会阻碍城镇化进程。如果想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必须摧毁传统文化,二者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这样的观点以及认知直接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时期,这中间积累沉淀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我国现代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优秀思想的创造,饮水思源,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应该建立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城镇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城镇化大力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切实保护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

一、城镇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广义上是指中国人民在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传统文化狭义上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特征。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桥梁以及精神纽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蕴含着优秀文化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精神文化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笔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发现造成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不高,单单依靠口头、行为传承传统文化明显是不够的;二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合理、过度开发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失速度;三是大量具有珍贵文化、历史价值的资料以及实物等都遭到了流失以及毁坏。因此,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下的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以及传承。

二、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措施

1、加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人民大众既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者。政府、学校等部门机构应该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呼吁全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意义,才能有效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二月二龙抬头”等,这些活动的举办能激发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满足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还可以采用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城镇是区域内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相比较而言拥有相对先进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通过社区教育、学校教育、职业岗位教育等方式在影响力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结合城镇的其他优势向广大群众灌输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性。通过将传统文化纳入教材中,让传统文化随着课堂、校园、教师等进入新一代学生的心中。学生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保护者、接收者和传承者。通过学校深入宣传教育、渗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以及喜爱。利用社区优点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渗透,鼓励个人、民间团体和企业以个体或者集体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开展各式各样的,能够展现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2、立法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提供法律依靠。传统文化仅仅依靠群众的意识来保护以及传承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法律手段的规范。采用法律措施不仅能有效制止群众无意识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还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让传统文化保护有法可依,在日常生活的落实工作中更加容易。况且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短期行为,需要代代保护、传承下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应急性措施是不够的,需要切实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障。因此,立法保护显得相当重要。立法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最重要措施,是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很多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法,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针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行为很多,法律并不能及时规范。因此,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得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切实的保护以及传承。

3、加大财政投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传统文化诸如各种文献资料等的收集、调查、整理、展示、传承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首先需要国家、政府进行资金投入,也鼓励个人、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对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传承的积极捐款。这些资金要确保都用在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使用制度,鼓励社会民众进行监督。针对社会上一些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相关人员要给予资金帮助。像一些老年手工艺人,职业无法为日常生活带来足够收入,生活非常贫困,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不到传承。因此,针对这些手工艺人要进行生活补贴,在满足他们生活需求以及爱好的同时能够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4、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合理开发研究。传统文化是由物质文明遗产与精神文化遗产共同组成的,对精神文化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保护与传承。近几年由于旅游以及对物质文明的开发研究等,使得以古建筑物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毁灭性地破坏。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不仅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遗产意识以及法律法规的规范,还需要在开发研究物质文明遗产的过程中聘请精通专业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物质文明的完整性,避免遭到破坏。针对一些古建筑物由于自然原因诸如风化、日晒雨淋等现象而出现的墙体斑驳影响美观性以及传统建筑完整性的情况,为了保护以及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用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葺或者重建,使建筑物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之美,又增加了现代气息,可谓一举两得。

5、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他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物质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方法毕竟是有限的,同样,扩大到国家之间也一样,一个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法也是有限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合作、交流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合作交流,借鉴他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成功经验,服务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事业。借鉴他国成功的政策、措施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有效地保护以及传承。

结语:

城镇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传统文化的遗失现状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之中来。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进行宣传教育、资金投入支持以及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等措施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龙梅.论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J].学术论坛,2011(34)

[2] 娜仁塔娜.浅谈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5)

[3] 吕竑海.浅谈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大舞台,2011(8)

上一篇:钢结构工程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 下一篇:早期中国新闻学中的广告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