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大连保税区油库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调查

时间:2022-06-12 08:14:11

“7·16”大连保税区油库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调查

摘要:笔者作为7.16爆炸事故现场勘验主持人,调查工作结束不久,本文便已脱稿,囿于工作纪律,国务院安委办未事故调查处理通报前,不宜发表,因此搁置了一年多。本文对爆炸原因的分析与此前各方面发表的分析结论有所区别,作为一家之言,以供商榷。

关键词:7.16 油库爆炸 现场勘查原因调查

中图分类号: V35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起火单位基本情况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由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港合资,由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建设,是我国石油储备工程四个基地之一,设计年通过能力1500万吨,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水位最深的现代化深水油港,油库一、二期共设20个原油贮罐(17个10万立方米储罐,3个5万立方米储罐),总储量为185万立方米。此次爆炸事故发生在油轮卸油过程中,该批次原油产自委内瑞拉,由新加坡籍的30万吨级“宇宙宝石”号油轮运至保税区卸油码头,于2010年7月15日20时开始卸油。该批次原油为高硫原油,出具的检测报告提供硫含量为1800PPM(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际测定为5900PPM),为降低原油中的硫含量,中石油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对本批石油进行除硫作业,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则转委托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公司实施。上海祥诚公司派员在天津辉盛达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采用油轮向储油罐卸油过程中,在输油管道部分使用防爆螺杆泵,把除硫剂注入主输油管道内进行除硫的工艺(此种除硫工艺是该公司第一次使用),按计划添加除硫剂88桶(每桶1吨)。二、爆炸起火扑救情况

2010年16日18时12分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输油管线爆炸起火,随后,爆炸沿输油管线向码头方向传递,又发生两次大的爆炸,引起大范围燃烧。大连支队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16日18时19分,开发区大队3个中队和海港专职消防支队4个中队第一批战斗力量相继到达现场。103号罐已经起火且东北角有撕裂口,且伴有嘶嘶尖叫声,相毗邻的同组其他罐受到严重威胁;北侧有输油管线已经炸断且大面积着火,罐区东侧有大面积流淌火,东侧泵房、配电室、泡沫泵房处于大火包围状态。毗邻的大连港内原油罐区、二甲苯等危险化学品罐区附近管线着火且罐区有大面积流淌火,这两个罐区受到严重威胁;流淌火进入海面,码头船舶、油轮受到严重威胁;现场多处输油管线、排水排污管道井连续发生爆炸,井盖、阀门等被抛向空中。参战官兵立即采取冷却罐体、阻截火势的战术措施,利用10台大功率泡沫主战车辆,架设5门车载炮、2门移动炮和9支泡沫枪全力阻截流淌火向邻近的泵房、配电室和106号罐蔓延。16日18时45分,大连支队全勤指挥部到达现场,调集的全市执勤中队中所有高喷车、大功率泡沫车、重型水罐车等128台石化火灾专业作战车辆和相关社会联动单位相继赶到现场。指挥部确立了“全力扑救流淌火,积极冷却103号罐,确保毗邻罐区安全”的作战思路。派出灭火攻坚组与单位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罐区关阀断料,利用工艺措施阻止油品进一步泄漏,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组织14门车载炮和3门移动炮对着火罐、毗邻罐进行冷却抑爆;集中18支泡沫枪全力扑救管线、泵房、地面流淌火;在东侧、北侧、南侧和海港码头增设4道防线,防止火势扩大;调动远程供水、药剂补给、油料供应、器材补充、生活保障、装备抢修、医疗救护等战勤保障编队,全力支援前线灭火;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处置预案,调集公安、卫生、环保等社会联动力量到场协助进行灾害处置工作,协调海事部门调集十余艘消防艇、拖消两用艇,扑救海面石油流淌火。灭火同时,向市政府、市公安局报告灾情,向省消防总队请求跨区域增援。17日零时23分,营口支队增援力量到达现场,其他各支增援力量也陆续到达。8时20分,按照指挥部命令,对大火发起总攻。9时55分,现场明火被扑灭。

三、现场勘验情况

现场爆炸点共3处:T103号油罐防火堤东北角外输油管线处,输油管线由此向码头方向在 80 米处、 200 米处各有一处爆炸点,依次编号为1号、2号、3号爆炸点。1号爆炸点北起T103号油罐北侧挡土墙,向南至T103号油罐南侧防火堤,向西至T103号油罐西侧防火堤,向东至消防车道西侧。该范围内西侧为T103号油罐,T103号油罐北侧防火堤外为输油管线,输油管线走行到T103号油罐东北角防火堤外处形成一个向下的“U”型弯,“U”型弯输油管线上面有直板桥通过,输油管线继续向西走行有一排阀组。罐区北侧挡土墙烧损严重,表层混凝土被烧成白色粉末状掉落,挡土墙内部钢筋外露,烧损程度以直板桥为中心最重,并向两侧延伸至45米处烧损程度逐渐减轻;T103号油罐防火堤东北角外侧踏步的扶手在冲击波的作用下全部向南倾倒。T103号油罐东北角直板桥南北宽7.4 米,东西长7.7米。在桥南侧消防车道上有一加剂泵,距桥头2.7米,出口管径35毫米,西北端烧损严重,距加剂泵南1.6米处可见一电源线卷盘,烧损严重。桥南侧位于消防车道两侧放置有88个除硫剂桶底座残骸。以T103号油罐防火堤西北角为起点向东至该单位东侧边缘为止,长180米,宽7.4米的输油管线区域烧损破坏程度最为严重,输油管道自南向北排列共6根,依次编号1-6#。可见输油管线多处爆裂,3#输油管发生过爆炸。以直板桥为中心,桥东端面25.7米至桥西端面29.2米的范围,3#油管因爆炸导致管壁破损、变形、扭曲及飞溅。以桥为中心,600米半径范围内发现爆炸飞溅的输油管道残片16块,依次编号1-16#。残片大小不等,最小残片长41厘米,最宽处18厘米。最大残片最长处413厘米,最宽处311厘米。残片飞行方向和飞行距离不等,除13#残片抛向北侧外,其余15片均抛向南侧。飞行距离最近为20米,飞行距离最远的7#残片长225厘米,宽176,厚7毫米,重49公斤,向南抛出534.2米。上述16块残片及管道炸裂断口较平齐,有角度不等小斜面,无重皮,未见沿焊缝开裂断面。碎片呈量少、块大、爆炸击碎力弱的特征。除3#输油管外,其它输油管未发生爆炸。“宇宙宝石”号油轮就是通过3#输油管向罐区输油,祥诚公司也是通过3#输油管在直板桥西侧排阀门注入除硫剂。3#输油管以此为中心,向油罐的下行方向未发生爆炸;向码头的上行方向,有2号、3号爆炸点,其爆炸威力,2号爆炸点低于1号爆炸点,3号爆炸点低于2号爆炸点。2号、3号爆炸点未见明显炸坑,爆炸飞溅的输油管道残片较之1号爆炸点数量少、面积大。

四、爆炸事故原因认定情况

经事故调查及现场勘查,排除明火作业、雷击引起起爆炸事故的可能。事故原因与工作人员向输油管道添加除硫剂操作时,在停止输油过程中规反操作规程继续向管道内添加大量除硫剂有直接关系。依据为:

4.1经事故调查,管道爆炸前整个油库区一切正常,无原油跑、冒、滴、漏现象,爆炸现场无工作人员动用明火施工作业或携带火种情况,故排除明火引发爆炸的可能;

4.2经咨询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家:除硫剂与原油发生复杂化学反应生成的反应热造成管道内液体物理膨胀是个缓慢过程,长距离管道形成阻力梯度,且调查了解证实,与爆炸输油管道相连储罐输油时底阀呈开启状态,故排除物理膨胀突破管壁发生爆裂引发爆炸燃烧的可能性.

综合上述情况分析:从16日13时油轮停止向输油管道供油至发生爆炸的5小时中,现场操作人员仍向输油管道中添加除硫剂近20吨 ,使3#输油管除硫剂加注口附近、即第一爆炸点成为除硫剂富集区,以过氧化氢为主要成分的除硫剂与管壁铁锈等杂质充分接触、反应,产生热量并逐渐升高,达到过氧化氢热爆炸温度,输油管线爆炸随之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志坚、周刚 《火炸药学报》非密闭条件下过氧化氢爆炸原因分析

上一篇:浅淡施工企业税务筹划 下一篇:钢结构工程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