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标及实现途径

时间:2022-05-29 05:05:58

儒家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标及实现途径

摘要:儒家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历史发展中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统治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它通过寓教于民、不使民知、推己及人、笼络人心的方式完成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稳定政权、教化百姓的目的。

关键词:儒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30-01

我国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为适应现代政治生活需要以及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代严格来说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又事实地存在于古代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这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人格教育和道德培养来实现。但是我们为了方便叙述,便笼统地将古代的这项活动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古代和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被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它划定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一种等级教育。而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阶级的界限,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拥有责任意识的现代人,是一种成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明确,在奴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认识世界能力有限,无知导致畏惧,畏惧产生盲从。于是统治者利用人们的盲从,借助神灵的力量将人们的敬畏由虚无的神转向现实的人,即对天子的崇拜和对天命的毋庸置疑。他们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奴隶主阶级被定格在了权力的顶峰,而奴隶与生俱来就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依靠神灵驱使人们盲从显然已经过时了,奴隶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因奴隶制度的瓦解而随之殉葬。封建社会酝酿时期,思想百花齐放,为我国漫长历史奠定了文化基础。

其中儒家学派,以培养君子、圣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孔子注重把人的自身修养与治国安邦联系起来,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教育。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大学》篇中,孔子更是以一系列的论证,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只有圣人、贤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而治理国家也必须"远小人,亲贤能",并做到"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才能如《为政》之开篇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么儒家思想是怎样实现它的教育目标的呢?也就是怎样把人塑造成"君子""圣贤",怎样出色地完成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呢?

1.寓教于民

孔子思想一部分来自于对夏商周文化的尊尊亲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另一部分是孔子在游历各国的途中所见所闻所思的总结概括。其著作是一种源自于生活感悟的对白书,孔子自己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其思想的本色。因此儒家著作直白易懂,利于传播,大众容易学习和接受。再者,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的阶级,包括士、农、工、商,他的弟子又将这些思想以游学、开讲授教的方式传播到更广阔的人群中去,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深入到社会的不同阶层。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客观上扩大了其思想的群众基础。这是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能够长久进行的必备条件。

2.不使民知

看似儒学通篇都在教化个人如何成为圣贤,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然而"可以"仅是逻辑上的可以。在孔子看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他把道德修养看作是本,并无时无刻不把政治寓于道德教育之中,"教者,政之本也。"他假设每个人都是君子,而君子就要"慎独""素其位而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孔子并没有期许达到。他反对刑法,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呼吁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把民众仅仅作为教化的对象,而把道德教化寓于圣人的形象中,言传身教。他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儒家的教化不是让人民成为圣贤,而是要人民仰望圣贤。他的教化是要让人们安分守己,不行违逆之事,成为社会的"良民"。这正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为必要,也论证了其学说存在的必要。

3.推己及人

孔子一生宣传自己的思想,却未见到儒家思想在政治舞台上浓墨重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也是对待一种学说的宽容态度。继董仲舒之后,儒学却引导君子之风盛行。还引领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落脚点--精英教育,即塑造完美人格。孔子的思想以及其讲学的实践,正是将这种教育思想推己及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是底线,最终目标则是兼济天下。这种思想的推己及人,就好比一场思想界的互相监督,人人身边皆可能有"尧舜",这便无时无刻不在督促激励人们向着道德教化的目标靠近。推己及人,不仅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也外化为对他人的监督教导,使得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道德捆绑,这便使得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深得人心,乃至化民成俗。

4.笼络人心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在于它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心理。它不像法家那样强硬,让人感到裸的恐惧;也不像道家那样对宇宙世界的追根问底,让人不知所云;更不像后来的墨家那样,造就一批居无定所的游侠。它关心政治,却又不在庙堂之高;它关心人民,也不在江湖之远。儒学重视个人修养,从言、行、举止,到学、思、论辩都为人们提供了参考。重视家庭和睦,朋友亲善。强调"君臣父子之礼,夫妻长幼之别"。将忠君与等级的思想融入到家庭教育的细微之处,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还强调治国安邦,爱民亲贤。这为社会上有才之士施展才华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反对酷刑,把德教放在首位,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它强调君主贤德,在文人演变为忠君情结,在普通民众则是生存的最终保障。而其"有教无类"思想更是第一次拉近了高高在上的统治学说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总之,儒学从个人,从家庭,从国家,甚至是政治理想角度,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从内心彻底笼络了人心,也难怪一场思想的解放不得不从儒学开始。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解构社会和重建新社会的能力。对儒学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思索。在长达两千年的古代社会里,服从,成了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不可以说完全是被迫的。每一个现代的人都可以说是儒家的传承者,忠、孝、义、仁、爱、善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将以什么来填补思想的空白,又将以何自诩为一个中国人。然而它对文化和社会造成的侵害亦不可忽视,这成为了它本身解决不了的历史难题和承担不了的历史责任,只能由我们带着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理性的思索去继续专研。

参考文献:

[1] 《论语》[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 《中庸 大学》[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3] 《道德经》[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 《墨子》[M]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5] 陈德述 孔子思想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 [N]光明日报2000-07-18

[6] 孙晓春 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 [J]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

[7] 王惠英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4卷第2期

[8] 谭凤娥 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月第17卷第1期

[9] 汪洪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陈超(1990.0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省广安市,学历:学位硕士,学习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问题

上一篇:新形势下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家长沟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