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自我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2022-05-28 08:32:35

如何培养儿童的自我时间管理能力

摘要:时间管理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家长都深知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同时,不仅需要按照孩子时间认知的发展规律,还需要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出现问题时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根源探讨改善方法,逐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关键词:时间认知;发展规律;规划管理;自我突破

家长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早上催孩子起床吃早餐、晚上催孩子写作业、洗澡、睡觉,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催促孩子去做,但孩子面对家长的催促却磨磨唧唧,不到最后一秒不去做这个事情,甚至可能最后根本完成不了任务。双方各有立场周旋其中,仿佛一场互不相让的角逐,到最后都身心疲惫。于是家长们开始质疑,明明一直跟孩子讲道理或者通过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在什么时间内该干什么事情,可是结果还是磨蹭懒散。久而久之,孩子也把家长的话当成了耳边风。

每位家长都深知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时间管理呢?实际上,孩子时间管理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首先来自对时间的概念。时间具有非直观性,它只能间接地通过动作或某活动,通过某些经常现象的更替,以及通过专门的仪器―钟表来感知。所有关于时间和时间关系的词语标志都具有极端相对的意义,必须区分抽象的时间关系,才能了解这种标志的更替。由此可见,时间的特殊性客观上造成了儿童时间感知的困难,他们只能间接地、通过把时间单位和关系具体体现在经常重复的生活现象中来感知时间。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和认知是不同的。黄希庭、张增杰曾对5至8岁儿童时间知觉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5岁儿童不会使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极不准确、极不稳定。6岁儿童再现长时距的情况基本上与5岁儿童相似,只是准确度和稳定性略高于5岁组。7岁儿童开始使用外部的时间标尺,使用内部时间标尺的人仍属少数。8岁儿童基本上能主动使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度和稳定性都大为提高,开始有接近成人的倾向。因此,在给孩子灌输时间管理意识的同时,也要遵循孩子本身的时间认知发展规律

0岁~3岁婴儿期低幼孩子尚在他律阶段,需要家长从旁观察、协助。很多父母经常会大声对孩子叫嚷:“快点,快点!”可是,对于两三岁的小孩子,他并不清楚“快点”是什么意思,究竟怎样才算是“快点”。由于毫无“快点”的概念,孩子当然很难做到。学会管理时间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孩子建立对时间的概念。可以观察他们的生物节律为他们建立一些起床吃饭睡觉的规则,比如常对他们说“7点钟了,宝宝该起床了”之类的话,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时间的认知;再比如读故事的时候,妈妈可以看一下钟说,现在长针指到“4”,是7点20分,我们开始讲故事了。等到读完故事,妈妈再看一下钟,哦,10分钟过去了,长针到“6”了。这样孩子就能够随时随地“听”到时间、了解时间,由此加深对时间概念的感觉。

3岁~6岁幼儿期孩子逐步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认识,可以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如按时吃饭、作息、去幼儿园,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告诉孩子做任何事前先思考,比如穿衣服时还要穿袜子,所以打开柜子时一并拿出来就更节省时间;也可以用“时间限定”的方法帮助孩子获得时间管理的初步能力。比如今天要出去玩了,“宝贝,能不能妈妈数20个数你就穿好鞋啊。”当孩子做事情越来越熟练的时候,家长可以相应缩短时间,提高任务难度,让孩子不断获得自我突破。

相关研究表明,5岁儿童分不清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通常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系;6岁儿童已开始把时空关系分开,但很不完全;7岁儿童已基本上把时空关系区分开来;8至9岁时不仅能把时空关系区分开,还能较准确地再现时距,可见7岁可能是儿童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阶段。

因此,7岁~12岁童年期步入小学后,是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常规训练,陪孩子一起拟定计划。在时间管理计划的制定方面注意一下三个问题:1、时间表必须和孩子共同制定、执行,告诉孩子轻重缓急原则,有分歧协商解决。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才是培养其独立性的关键。2、不同时期的时间分配也有所不同。注意开学前及开学后、期中考、期末考、寒暑假内不同的劳逸结合时间分配,要杜绝“一表到底”的死搬硬套。3、尽管家长承担监督职责,但更多的却是引导,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孩子,还可以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但记住,这只是约束的最低手段,重点还是言传身教。通过制定时间管理表,让孩子更加了解计划的真正意义:帮助自己管理时间,提高做事效率。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会反反复复,不能落实,甚至计划中的十项工作能完成两三项。这时候爸爸妈妈所要做的是加倍的耐心与坚持,并检讨是否给孩子压的任务太重,导致孩子不能按计划去完成,和孩子一起不断的总结并提出改善的方法,孩子对于计划的认知会更强,在计划的实施中也会更加积极配合。

13岁~16岁青春期这是孩子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折期。可以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安排时间。如果效果不佳,家长可以记录下问题及盲点,并定期和孩子一起探讨效果不佳的原因及改善方法,对孩子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孩子能主动发现真正问题并积极的去改善,如读书效率不佳,就要引导孩子考虑改变读书方法或者换读书的时间。

对于尚未养成良好时间管理习惯的孩子,不管是在哪个成长阶段,家长都不必过于紧张,找到对孩子的时间管理方法最重要。因为,没有“拖拉”的孩子,只有不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每个人对时间的认知不同,要教会孩子进行实践管理,就要了解孩子对时间的认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明确时间概念、做好规划管理并非限制孩子的个性和喜好,重点还是让孩子体会时间管理的好处,让孩子养成每天思考自己的人生计划的习惯。而家长教给孩子方法时,自己也得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加以引导,并且言传身教,让孩子逐步学会自觉进行自我时间管理。(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参考文献:

[1]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1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7-01

[3]鲁鹏程,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4-01

[4]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心理科学(J),2001

上一篇: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