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理想与现实

时间:2022-05-28 03:43:15

游戏的理想与现实

【摘 要】从《规程》到《纲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研究者通过“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幼儿经验的游戏”来了解游戏的理念与实践,发现教师大多能科学认识游戏的本质,重视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性体验,认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在以下方面还需加强:科学认识游戏本身的价值;真正践行活动区;处理好指导与自由的关系。

【关键词】游戏观念;幼儿教师;幼儿

一、问题提出

游戏不仅是最能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基本活动,还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和幼儿获得幸福快乐必不可少的元素。从《规程》到《纲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幼儿教师对游戏的看法是幼儿园真正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大前提。教师如何看待游戏的本质?教师认同游戏的价值吗?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了吗?幼儿真的是在进行属于自己的游戏吗?

笔者在小范围内对13名幼儿教师和1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幼儿经验的游戏”(鄢超云、魏婷, 2008)。其中,“教师理解的游戏”是对幼儿教师游戏观念的直接探知,“幼儿经验的游戏”则是作为对游戏实践情况的部分反映。

二、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教师理解的游戏”,教师的游戏观念即为“教师理解的游戏” (鄢超云、魏婷,2008)。调查对象来自乐山市市中区的六所幼儿园,共13名教师。在参考毛曙阳(1997)的基础上,编制问卷,以了解幼儿教师对游戏本质,游戏价值的看法。并对教师们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游戏本质,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内容包括什么是游戏?你所在班级开展户外游戏、室内活动区的频率?你所在班级开展户外自由游戏的时间?你所在幼儿园还应多开展什么游戏?等。

运用访谈法研究“幼儿经验的游戏”,幼儿通过参与游戏所获得即为“幼儿经验的游戏” (鄢超云、魏婷,2008)。研究对1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访谈,10名幼儿均来自其中一位老师所带班级。访谈内容包括:你觉得幼儿园的哪些活动是游戏?游戏中你有什么感觉?幼儿园的游戏有什么好处或坏处?没有老师参与,我们和同伴一起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是游戏吗?等。

三、研究结果

(一)游戏的本质

首先,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幼儿经验的游戏都具有“愉快,喜欢”的特征。对此教师多用 “获得快乐的、幼儿喜欢”来描述,幼儿则用“很开心,很好玩,很高兴”等来描述。

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积极参与,为幼儿带来体验合作、创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获得愉悦和满足。

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是幼儿愿意、喜欢参与的活动,在幼儿的心目中都是游戏。游戏就是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同伴进行各种体能、技能操作的活动,在游戏中能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幼儿喜欢的,有足够材料,类型丰富的,可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活动。

由于游戏的表现丰富多样,我们很难给予游戏一个确切的定义,除了表面外显的“幼儿喜欢的,感到快乐的”特征以外,南师大邱学青教授(2008)指出所有游戏都应具有自主性,北师大刘焱教授(2004)提出游戏性体验是游戏者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的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关键在于幼儿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其中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或成就感是游戏性体验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必成分。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对“游戏”的认识,我运用五点量表,请教师在如下观点中选出符合自己的看法。结果如下:

幼儿教师对游戏的认识(选择人数)

赞同 比较赞同 不好判定 不太赞同 不赞同

1. 游戏是幼儿的权利。 13

2. 教师应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 11 1 1

3. 游戏中幼儿能自由选择游戏主题、材料、玩伴。 10 3

4.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其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11 2

由此可见,受访教师与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教师们均认同“自由、自主”是幼儿获得游戏性体验的重要成分。认为教师应在了解幼儿兴趣、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以使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促进自身主体性的发展。

(二)游戏的价值

受访教师均认同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游戏价值的认识如下:

幼儿教师对游戏价值的认识(选择人数)

赞同 比较赞同 不好判定 不太赞同 不赞同

5. 爱玩、会玩是幼儿发展的好的标志之一。 11 1 1

6. 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增强幼儿体质。 12 1

7. 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12 1

8. 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2 1

9. 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3

10.游戏的主要作用是发展幼儿的智力。 3 1 1 3 5

11.游戏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在学习之余获得休息。 2 1 2 8

12.游戏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 2 1 1 6

鄢超云教授(2008)对成都某省级示范幼儿园4名大班幼儿进行访谈,发现幼儿直接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游戏并没有好处。与此相比,此次受访的10名幼儿较为认同游戏的价值,他们认为游戏的好处是:“让人开心,好玩”,“学到知识”,“可以运动,锻炼身体”,“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大多数幼儿认为游戏没有坏处,个别幼儿认为游戏的坏处在于:“可能被器械、玩具伤到”,“可能会被人撞倒”,幼儿在坏处中提到游戏安全,这与教师对游戏安全性的强调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位幼儿提及“游戏的坏处是如果玩的和老师要求的不一样,会被老师管”,这名幼儿告诉我们游戏不总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有时要按照老师要求来玩。透过幼儿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游戏的组织、指导不当,有时会妨碍孩子的自由、自主。

从5―9题的调查结果来看,老师们普遍认同游戏促进幼儿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但从10―12题的结果来看,有部分老师并非完全认同游戏本身的价值,他们更看重的是游戏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的价值:游戏是教学的“加油站”,或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教学的“糖衣炮弹”。

(三)游戏的组织

游戏的组织主要了解了教师开展户外游戏、室内活动区游戏的频率,以及开展自由游戏的时间。

对于“你所在班级开展户外游戏的频率”,13位受访教师中,9位教师表示每天都安排,1位教师提及隔天安排,3位教师的选择介于1天1次和每周1次之间。

对于“你所在班级开展活动区游戏的频率”,13位受访教师中,9位教师明确表示每天都安排,4位教师表示隔天开展一次。

对于“每天开展户外自由游戏和室内活动区游戏的时间”,13为受访教师中,7位教师表示每天约开展两个小时,4位教师表示约1个小时,2位教师表明约半小时。

从教师的调查结果来看,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游戏时间是得到保证的,室外游戏和室内活动区游戏的开展较为充分。但当问及教师“您所在幼儿园,还应多开展什么游戏”时,老师们大多提及还应多开展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玩沙游戏,一位老师特别提到要为幼儿创设玩水区、种植区和养殖区。由此可见室内活动区的开展并非如此充分。对比幼儿的访谈结果,也能发现这一现象。

笔者:幼儿园里哪些活动是游戏?

幼:手指游戏,户外玩耍。

幼:做早操,玩橡皮泥,玩花片。

幼:看书。

幼: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

幼: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唱歌。

幼:玩大型器械,捉迷藏,手指游戏。

幼:玩玩具,老鹰捉小鸡,手指游戏。

幼:玩玩具,手指游戏。

幼:做早操,手指游戏。

幼:玩器械。

幼儿所认同的幼儿园里的游戏,主要是室外的规则游戏和自由玩耍,以及室内的玩玩具、玩游戏材料和手指游戏。这一矛盾显示出教师们重视的依然是自己编制的游戏、有规则的游戏,忽视幼儿自由、自发的游戏。教师表示自己经常开展活动区,而幼儿在自述幼儿园中常玩的游戏时,却只提到玩玩具,玩橡皮泥,玩花片。说明活动区的开展并不充分,形式单一。

(四)游戏的指导

13位老师中有10位表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和同伴一起玩”,教师认为幼儿游戏时并不喜欢自己的参与,自己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孩子的自由。

而事实上幼儿喜欢老师的参与,因为“人多才好玩”,“老师陪着我们玩更好玩、更开心”,“老师喜欢我们,才和我们一起玩的”,“老师可以教我们新游戏”,“如果出现意外,老师可以及时帮我们处理”,“如果没有老师管着,小朋友之间就会发生矛盾,还会好吵”。有研究指出(刘焱,2008),教师参与和指导幼儿的游戏,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因为教师的参与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游戏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同时教师适当的参与也密切了师幼情感,这样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质量和游戏持续时间也随之加强。

超过半数的幼儿表示喜欢老师和自己一起玩,但不喜欢老师限制游戏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就玩多久就玩多久”,“没有老师管,很自由,会更开心”,“可以玩的很尽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是喜欢老师参与自己游戏的,但他们喜欢的是像“玩伴”一样,和自己一起玩的老师,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对自己的游戏指手画脚、诸多限制的“大人”。

四、讨论

教师大多能科学认识游戏的本质,重视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性体验,认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游戏的理念和实践在以下方面还需加强。

(一)科学认识游戏本身的价值

与过去的“游戏无用论”相比,在游戏的价值问题上,教师们对游戏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但部分教师更多注意的是游戏可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的客观效应,他们所看重的游戏的价值是依附于教学而生的,“游戏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在学习之余获得休息”,“游戏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部分教师对上述观点表示出不同程度的认同。事实上,不管是教学游戏还是自发游戏,都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但幼儿在自发游戏中所获得的游戏性体验能有效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是人的脊梁,主体性发展的越好,人的发展就越好。游戏中,幼儿通过自选游戏内容、自选材料、玩伴、玩法获得自由感、主动性、自主性,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材料的操作获得充分的自我实现,获得独立性、创造性、成就感,同时在与同伴自由平等的交往中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获得内在的愉悦、舒适与安全。

(二)真正践行活动区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近年来,活动区已成为我国幼儿园日益推崇的教育活动形式。受访教师们受此影响,在观念上也表现出了对活动区的重视。但从对教师的进一步访谈中,以及对照幼儿的访谈结果,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活动区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活动区的创设形式单一,再加上可能教师指导不当,幼儿并不能把老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游戏当作真正的游戏。事实上,活动区给予了幼儿最大的自由与自主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幼儿在活动区中能得到很多有益于其将来生活和终身发展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成人难以教给他们的。同时活动区有效的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只是活动区里的“教”与“学”,不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恰当的介入指导来教,幼儿主动的学。

(三)处理好自由与指导的关系

在游戏指导方面,教师和幼儿观念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方面的困惑,老师们已意识到游戏是幼儿自由意志的体现,那么为了维护幼儿的自由,教师需不需要介入和指导,如何做才能兼顾教师指导和幼儿游戏自由精神的并存?关键是要看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特别是在活动区游戏中,自由与指导是能够很好的协调起来的。教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与支持者。在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的教育意图是客化在环境中的,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环境、材料互动,幼儿是自由的。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透过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经验,遇到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扩展幼儿的游戏经验,巧妙的给予建议和材料支持,以保障幼儿游戏意愿的实现,因为游戏是体现游戏者自由意志的。即使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能通过将教学目标隐含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玩兴,让幼儿在玩中学,从而实现自由与指导的统一。

通过“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幼儿经验的游戏”,我们既看到了教师的转变与成长,也看到了游戏理念和实践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教师只有不断革新观念,关注游戏中的幼儿,努力提高实践能力,才能弥合距离,真正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学前教育研究,2008(9):43-46.

[2]毛曙阳著.幼儿教师游戏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3]刘焱著.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科研项目:

乐山师范学院农村教育研究中心2012年度科研项目“游戏的理想与现实”成果,项目编号:Z1225。

上一篇:浅议合同条款的理解与执行 下一篇:高职院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定中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