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的真实淡淡中的精彩

时间:2022-05-28 03:05:45

数学课中的真实淡淡中的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的,每个学生的个体是真实,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真实展示的平台。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只有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学生才是有收获的。

一、真实中的数学生命:想象

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一脸生动、一脸好奇、一脸灿烂,走进我们的课堂,但愿当他们走出课堂时脸上多了幸福,多了满足,多了探究,那该是我们所追求的。那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更高教学境界。以往我们当教师的在传统的轨道上奔跑惯了,心中最关注的是学生能做多少道题目,有怎样的难度,怎样的速度,满眼是分数,满脑是知识、技能,分数成了评价学生唯一标准,而恰恰忽略了人的本身。今天,我们应该关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精心守护孩子们,让每个孩子找到幸福感、成就感。给知识注入生命,把教学还原成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课堂上,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美妙的精神漫游,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为孩子创造足够的舒展生命的空间,从而使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更清晰,更美妙,更奇特,更宏大。

二、真实中的数学情绪:“激”与“创”

学生不是舞台上的玩偶,所以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心灵交往的殿堂。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生命体。课堂中师生在真诚地对话,他们的思想在相互撞击中升华,使生命在和谐中共振。所以,一踏进课堂教学,教师的眼里只有学生,要为学生40分钟的成长负责。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相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学习,掌握知识、学会质疑、争辩、评价,从学会达到会学,从会学求得创新。努力让这节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从而融入他们的精神和血液;当他们在某个日子回想起这位教师的这节课时,仍有一丝不曾磨灭的触动。也许这样上课,会失败,但这才是与功利无关的真课堂!

前段时间,在一个全镇的公开课上,教学《8、7、6加几》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一学生在对一题“8+5=?”的题目,在有同学回答了把“5”分成2与3,把2与8凑成10,再加3的方法,和把8分成3和5,5和5凑成10,再加3的方法两种后,却有同学提出,把8分成4和4,4加5先凑成9,再9加4等于13。在教师眼里这样的思考有点不可思议,下面许多同学也开始笑他,可老师略一迟疑后,还是请他来回答:听了这同学的想法,你就会明白,原来他们刚学了9加几的加法,所以对“9加4”的题目很是熟练,再说“9+4=13”就写在黑板上,拿来用就可以了,“10加3”与“9加4”一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情绪很是高涨,思维活跃起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但课堂上游离了老师预设,无法按预定的设计进行下去,可同学们所学习到的不仅是一种“凑十法”。这就是“激”的结果――创。

三、真实中的个体成长:鼓励与张扬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强调学生独特见解的发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摸索。这给聪明的,学业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舞台和机会,但也会使许多一般、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面对有差异的个体,实施有差异的要求,力求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都能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经历、体验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全部。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可能会替他解释成: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学生体面地坐下了,接下来的时间,肯定会听得更认真,想得更全面。当学生答非所问,教师同学都没听明白时,我会让他再说说清楚,可吱唔半天也说不上时,学生或许根本没弄清要回答什么。我总想方设法给他个台阶下,噢,没把握吧,那就轻轻地说给老师听,我走到了学生的座位边,低头倾听学生的解释,然后微笑着来到讲台前,眼睛望着他说:你说得有一定的道理,认真听下去,你就会明白了。或委婉的对他说:“虽然你的回答不太完整,但你踊跃发言的勇气令我佩服。”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是啊,每位学生在经过努力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总是热切渴望得到认可和肯定,哪怕是一句轻声的鼓励,也会让他们激动不已。虽说并非每句好话都是真心的赞美,但我们需要的是对学生某种行动适当的夸奖。春风“话语”润心田,让美言成为学生的动力,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走向成功。

鼓励就像阳光,没有它就不能发育成长。教师拥有的最大权力是能左右学生的激励手段。对学生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里受到感召,得到鼓舞,看到希望。每个学生都是活泼泼的生命体,他们会幻想、想像、憧憬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未来,他们会蹦、会跳、会玩耍,会创造,花样翻新,异想天开;他们有主见,不顺从,勇负责,不苟同,凡此种种,构成了生机蓬勃,绚烂多彩的儿童世界。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应该学会鼓励、学会激发、学会欣赏、学会期待,相信未来的牛顿、瓦特就在身边。

【作者单位:永福县明德小学 广西】

上一篇:在“相似”与“不同”中前行 下一篇:寻觅“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