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学生预习,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时间:2022-05-27 04:26:30

有效指导学生预习,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摘 要: 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明确预习要求、组织预习小组、加强预习指导和检查预习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指导学生预习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方法。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生预习 途径策略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常规之一,但是目前的实际“预习”,教师一般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等,把它的功能看得较为简单,内容与方法自然也就较为单一。不少教师宁愿把时间花在批改厚厚的试卷和五花八门的练习册中,而对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内容的评价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生对于预习那一成不变的内容与形式逐渐麻木,从而对其失去新鲜感或草草应付了事,长此以往自然也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一、明确预习要求,争取家长支持

预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埋头完成的,有上网查询的,还有体验调查型的。有些家长误认为不是书面的就不重要,也有的家长担心学生在网上玩游戏而禁止学生上网,还有的家长因为不明白老师的意图而认为一些体验活动与调查是毫无意义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有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在合适的场合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应的预习方法与内容。不仅要引导家长明确清楚预习是学好知识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要引导他们让孩子也知道做好预习是帮助他们认真听讲并真正掌握好新学知识的有力保证。只有认识清楚了,父母才能在家教实践中坚持支持并督促孩子做好预习。如果父母不能坚持下去,孩子也就难以养成这个习惯。毕竟好习惯的养成贵在持之以恒。

另外,当家长在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出现了任何问题,教师都应该及时通过交流给予必要的引导。例如,我在实践的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学生以完成作业为理由,上网至深夜,家长因为缺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能力而无法干涉。家长及时地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我,我通过询问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通过同时向家长和学生明确上网时间,帮助家长合理监督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情况,灵活地调整预习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预习活动中来。

二、组织预习小组,平衡个体差异

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平衡个体差异,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才有可能从学习每一篇课文的前奏开始,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来,有了这样好的前奏,到了课堂教学阶段,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在进行小组预习这种预习形式的过程中,教师组织者的角色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全面情况的基础上,将学生按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特长,家庭情况等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再选择有一定组织能力较为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这个预习小组的组长,并赋予这位小组长一定的权力,以此来树立他在小组中的威信。当然,教师在预习小组初步完成组织之后,还要动态观察各个小组的预习情况,并适时地作组员和组长的人员调动和分组标准与形式的变动。

在小组合作预习中,小组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相互影响。家中没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可以共享小组组员的网络资源。以前不怎么爱读书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预习中发现自己的同学从课外书中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会从内心的羡慕转为学习。以前学习粗心马虎的同学,在小组预习中,会发现别的同学由于学习细心,可以发现课文中许多有趣味又有意义的问题,进而督促自己也开始细心读书、认真思考……久而久之,小组同学在共同完成预习作业中,还会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学会合作,促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例如在学习“读书单元”时,我曾经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摘录读书格言的预习任务。但在后来的检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并没有准备好,所以我在班中积极表扬了那些认真准备的学生,并推迟、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预习的展示时间,告诉他们此次预习作业将评奖,鼓励他们认真对待。于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前有所提高,完成预习任务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三、加强预习指导,注重预习方法

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这提示即是定向、启发,包括明确预习的目标与要求,划一个大致的范围,提出一些问题,指点一下方法等。其中指导学生质疑就是重要的预习方法。

1.围绕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题目质疑,可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根据课文题目,可提出如下问题: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解说石拱桥的特征?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学生在阅读中弄清了以上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如何就文章题目质疑呢?我引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1)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质疑;(2)把题目转化成疑问句。

2.围绕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质疑。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搞清楚了其中难词、难句的意思,便基本了解了文章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积累词语、句子。例如史铁生先生在用血和泪写就的《秋天的怀念》中反复说了这样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史铁生的母亲在临终前对双腿截瘫的儿子留下的最后的叮嘱。学生初读这句话,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教师可以补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让学生一并预习,让学生抓住母亲说的这句话,就句子的含义、反复的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质疑,进而细细品味。学生在预习后自然会发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词正是我们要找的精神和心灵的入口。弄懂了这个关键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

3.围绕内容质疑。对写人的文章,可提问:写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和品质?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的?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教师便可提问:小说写出祥子的什么性格和品质?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祥子的?从祥子的遭遇中你看出什么社会问题?通过研读学生便能同情祥子的悲惨遭遇,明白在旧社会,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让祥子饱受摧残,祥子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像树叶在命运的风雨中飘摇。对叙事的文章,可抓住事件质疑:文章写了一件(几件)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件事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件事给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例如预习《散步》,教师便可提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因为他带给你什么感受?你观察到哪些小事能体味出浓浓的亲情?对状物一类的文章,可提问:“物品的特点是什么?样子怎样?它有什么作用?”对写景的文章,可抓住“景物的特点,景物的描写,作者写作的顺序”提出问题。

4.围绕写法质疑。学习文章的写法是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质疑,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学习,更能有效地掌握文章的写法,学习运用文章的写法,最终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写法。教师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质疑:(1)文章用什么方法开头?(2)各段之间是如何衔接的?(3)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文章结尾和开头及中心的关系?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作者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学《谈生命》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题目有“谈”出现,而表达方式却不是议论?

5.围绕标点质疑。文章的标点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弄清标点的含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阅读时教学生充分注意文章中的“引号,叹号,问号,省略号”。例如《孔乙己》中的“跌断,跌,跌……”“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等的省略号究竟表示什么意思?由此可见,在学生的预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学贵有疑”,问题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动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质疑。

四、检查预习效果,调整教学结构

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要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重组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的目标、难点重点,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计划自己的讲述层次感,用以对应学生的层次,从而形成很好的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时内受益。比如,上海向明中学姚旭老师的公开展示课《绝版的周庄》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前预习阶段,她要求学生们在熟悉文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选材、结构到情感、思想等各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质疑。并由课代表进行汇总、分类,把学生集中提问最多的几个方面,一一罗列。上课伊始,就将这些问题列出在黑板上,包括:(1)文章写到了沈万山、三毛、阿金姑娘,他们与周庄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人?(2)文中提到“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这样的说法是否合适?(3)文章第五自然段短短八行字,却用了14个“三毛”,显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种写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4)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以第一人称描写周庄,从第二自然段起改为第二人称,这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5)文章第一句写“你(周庄)可以说不算太美”,后文又说“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这是否构成前后的矛盾了?……

姚老师在上课时就是以这些预习中的问题架构整个课堂。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通过阅读课文,交流资料后,进行思考、讨论。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引导。这样的课堂,就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把分析课文的权力放手给学生。由于分析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因此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课堂显得较为活跃。学生的预习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层次、有目的的重组,抓住一两个重要的问题进一步使它深化。“深”就是对问题进行追问,使它触及文章的本质;“化”就是要使问题具有包容性,能够涵盖全篇课文,能够包容其他的质疑问题。老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第一、第二个问题都提到了“三毛”。与周庄有联系的文化名人不是少数,可是作者为什么不提这些人而独独选择了三毛呢?因为文中有明确的语句“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鞔河曛懈裢饬晾觥保可见周庄是女性化的,周庄与女子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样就又能把第一、第五个问题给串起来。文中写周庄是“江南的古典美女”,而写苏州是“脱掉了罗衫长褂……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周庄与苏州有着怎样的联系?她将来的命运会不会与苏州相同?而“我”对周庄的美的理解,对那种朴素的、妩媚的刻画,也体现出了女性化的特点。甚至包括第四个问题,第一自然段使用第一人称,也是表达了一种对爱人的深情呼唤。

可见,以围绕预习质疑问题探讨的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他们的思考,更需要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课堂的组织架构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只是如何让课堂更加有条理、有深度。和传统的课堂模式比较而言,新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临场应变发挥、判断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把握学生特点,合理安排预习

1.注意开展由浅入深的预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在设计学生预习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与兴趣爱好,学习基础与能力等情况,合理地安排预习任务,以促进学生预习。例如,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应该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选择了不同形式的预习形式与内容。应该把七年级上学期预习放在课内进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给予明确的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预习内容侧重于初读课文,理解字词和句段,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刚开始学习时,要求要简单、明确,不要太高。可把预致分以下五步进行:①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②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③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④细读课文,找出疑点难点;⑤阅读习题,明确学习重点。在指导预习时要教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随着学生对预习步骤的掌握,可逐步把预习放置于课外。如七年级下学期就可把预习放置在课外。高年级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训练组教学的特点,每组前有“导读”,在学习每个训练组前应布置学生读“导读”,明确本组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在具体学习每篇课文时还应指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结合中年级学到的方法,预习课文,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学生差异,实施分层预习和多元预习。教师在给不同的班级或全班不同的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忽视了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我们可以采用分层预习,多元预习的方式,合理安排预习,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预习形式提出适当的预习内容与要求,以此来促进学生预习。无论是哪一种预习作业,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既发挥他们的特长,又利用他们的特长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总之,预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思想上能有充分的准备,发现学习中的困难,在可能的范围内解决那些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让教师在学生的预习中了解学习困难,以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使指导更切合学生的需要。但是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安排最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预习内容;如何处理好预习过程中“大处着眼”与“小处着手”的关系,使学生既达成预习目标又无需面面俱到;如何在运用网络进行初中语文预习中,避免“过”与“不及”两种倾向等问题,需要深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曙.《绝版的周庄》学生课堂学习思考程序设计[J].现代语文,2008,(6).

[3]贺青山,张冬梅.重视语文预习环节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J].教育革新,2010,(9).

[4]顾晓白,康剑嵘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5]黄根宝.初中语文有效性课前预习方法探微[J].新课程,2010,(11).

上一篇:辅导员在开展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以“心”换“心”,铸就教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