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换“心”,铸就教育辉煌

时间:2022-06-30 08:30:39

以“心”换“心”,铸就教育辉煌

摘 要: “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它是一个教师走向完美的“护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心灵的沟通和交往关系,而要维护这种关系,靠的就是“爱”。

关键词: 师生关系 “爱心育人” 以“心”换“心”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D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段话切中了教育的时弊,发人深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心灵的沟通和交往关系,而要维护这种关系,靠的就是一个字:爱。

“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个老师走向完美的“护照”。只有以“心”换“心”,才能铸就教育辉煌。

一、育人浓缩于一个“爱”字

在教育过程中,“爱”的需要无所不在。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想的活生生的人,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特别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学生对老师、班主任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在学校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希望得到老师、班主任的赞许和肯定,哪怕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温和的语调、友善的笑容等,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和鼓舞。

老师对学生的每次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既不是让他们简单地听话,又不是令他们臣服自己,更不是粗糙地训话了事。每次跟学生接触,对于老师可能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回而已,而学生很有可能会铭记一生。因此老师没有理由不用自己的“爱”去碰撞他们的心灵。如果老师内心满怀对学生的这份爱心,用心经营与学生相处的那方天地,那将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敬称。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多么高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境界――绝非三年两载所能达到。但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去努力:用自己的全部爱心精心雕琢每颗稚嫩的灵魂,哪怕上面有了些污浊,也要孜孜不倦。如对优等生的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生的细心关怀是爱,对中等生的促其上进也是爱。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老师对学生无私、高尚的爱的情感,会因为迁移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逐步产生关心人、同情人和热爱人的心理,这有助于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有一首歌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在教育过程中,“爱”需要无所不在。

二、方法精髓于一个“巧”字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虽有点天方夜谭,但若用在教育上,则说明老师只有“巧”取,才能智胜。

很多老师感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育了,常常感叹“教师饭”难吃。其实,学生,首先是作为社会中的人,社会大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也是导致学生自大、封闭,甚至目中无人,或思想复杂、早熟等的原因。其次是作为成长中的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不可能以老师的意志而成长。

这都要求老师要树立职业道德意识,要摆正自己的观念,立足现实,了解学生,多加沟通,以“心”换“心”,在“巧”字上下功夫,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如我班的张振龙同学,在化学老师讲评试卷时,竟“拍案而起”。这让化学老师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但他坚持沉默。来到办公室,作为班主任,我先冷淡了他几分钟。当得知他因为嫌化学老师太唠叨而“爆发”的情况后,我和声细气地对张振龙说:“如果我站在你的角度,也会有此感觉。不过,对理科班的学生来说,化学是高考必考科目。况且,你的前途只有靠自己去拼搏。如果你因为对化学老师不满就此放弃对化学科的学习,后果你自己可以想想……你嫌烦,化学老师又容易吗?班上还有很多同学不会呀,老师为了学生的前途,耐着性子重复、‘唠叨’,他不值得学生敬重吗?假使老师也像你一样暴躁,将卷子一撕,放弃你,那结果怎样呢?因此,无论是对老师、对学生,还是对你自己,这种行为都是不应该的。”最后,我严厉地指出他的错误,他不但向化学老师道了歉,而且进一步端正了学习态度。后来,张振龙同学对每一位老师都很尊敬,各科成绩也突飞猛进,考试成绩达到了二本分数线。

上例中,假使一开始我就对张振龙同学一顿训斥,他若始终保持沉默,或对抗,那交流很可能无效,工作就无从做起。病根找不着,当然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因此开始的和风细雨是一巧。二巧在于我能“欲擒故纵”,先退一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的心情,让他有了亲切感,如此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我讲的话学生就会听,他想的也会对你娓娓道来。三巧在于当让学生明白错误之后,决不姑息,该雷霆万钧的时候毫不含糊。四巧在于处理问题,交流看法,多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替他们着想,那样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化学老师之所以碰钉子,而班主任却能水到渠成,关键在于教育时交流的方法问题,那就是“巧”。

三、思想工作微妙在于一个“细”字

学生的思想充满变数――既有其可塑的一面,又有其独具个性的神秘一面。要想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将思想倾囊而出既有其可能,又绝非易事。循循善诱的教育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明察秋毫的眼光,其微妙处维系于一个“细”字。

我班的陈山宏同学说坚决不愿上课了。我和他谈了老师、谈了同学、谈了成绩,但毫无结果。“那……老师看你坚决不愿上课,只得叫你爸来学校带你回去了……”“才好呢,我就要他们知道呢!”原来如此,症结在此。顺着这根“藤”,我找到了他闹情绪的原因,并且和他父母一起解决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一些不愉快,打开了他的心结。

细心观察,缜密思考,学生的一个动作、一句随言、一个表情或许都会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耐心,更要“细”心。

四、尊重个性差异在于一个“活”宇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运用差异进行教育的先范。

过去的教育过度强调“集体的同一性”、“纪律的权威性”。但现在,我们应该从新理念的高度,强调“以人为本”,从“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发展”出发,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差异观念”,在“活”字上做文章,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在学生听话的问题上,有的学生“当头一棒”或许就能奏效,有的学生非得“釜底抽薪”才能现其“面目”,有的孤僻内向须得“文火慢炖”,有的表面唯唯诺诺则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厌其烦……

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个心灵,老师需慎重区别对待。胡杰同学非常倔强,奇懒无比,却又极其聪明。进入高二,几个科任老师纷纷反映他作业敷衍了事,但考试又算不错的事实。这该如何是好?既怕影响了他的积极性,又怕影响全班学生。我思考再三,和科任老师商量:先在班上宣布,如果谁能保证像胡杰同学那样每门学科都能考得优秀,就能自由作业;然后每门学科老师单独布置作业给他,不多,但有一定难度;再在适当的时候找机会就作业问题表扬他的进步,指出由于他的作业而影响他成绩的缺点;最后要求他与其他成绩理想学生的作业同步。试验下来,结果尽如人意,他改掉了懒惰、马虎的缺点,成绩排在全年级前列。

我若简单地“严防死守”,那么,即使他交了作业,那也不过是应付而已,与现在的结果很可能大相径庭。当然,更多学生的作业问题,在没有合理情况的条件下,该“死守”的还得“死守”。作业如此,其他问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多在“活”上下功夫。

教育的真谛,在于以“心”换“心”――不但要付出真心,更要费一番心思。惟有如此,才能让智慧开花,才能让教育结出师生心灵相通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2]刘玉英.思想政治工作语言艺术.中央出版社,2000.3.

[3]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周建设.教学语言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

上一篇:有效指导学生预习,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下一篇:高校人本管理应充分关注教师的需求并给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