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的融资策略探析

时间:2022-05-27 12:32:34

绿色金融发展的融资策略探析

“绿色金融”的由来及内涵

联合国大会早在1980年3月5日就向全世界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公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后,全球掀起了绿色经济的浪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国际环境发展研究所(IIE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D)联名倡议:持续发展为我们的指导原则,并遵守此原则去研究世界问题。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的资助项目,都强调以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标志。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贯彻,成为世界各国在制定发展计划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准则。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污染的容纳限度,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最终极限。因此,在现有的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在经济开发与发展中,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自然生态环境,将稀缺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之内,非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速度应最优地约束在技术进步所许可的范围内。废物所产生的速度应小于或等于自然环境的吸收力,并且尽量采用有益于环境的适用技术,努力满足人们对经济发展和良好环境的双重需求。当代人的利益获得不得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此地区的发展不得以损害彼地区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深,绿色概念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清楚地认识到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最终危及的是人类自身。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从此,绿色革命渐趋高峰。绿色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与和谐发展,它将是21世纪的流行色。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部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并且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贯彻实施。绿色金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出现的,它是金融业的绿色革命。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保意识,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人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也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扩展。这一概念的提出,为21世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竞争的制高点。从金融活动过程来看,它和传统金融是一致的。然而绿色金融更强调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它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减轻传统金融业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金融将环境保护视为其活动的目标之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发展绿色金融。

首先,中国仍将长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在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生态基础薄弱,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和激化。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也很难为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金融业是百业之首,是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活动的绿化,可以引导资金的流向,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使之向生态型经济发展。而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会为绿色金融提供资金来源的支持,还会为绿色金融提供良好的资金运转渠道。

其次,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国家财政支出力不从心,一些环保项目仍然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这一部分资金缺口就需要由绿色金融来弥补。比如以低息或无息贷款,或通过发行债券的途径来筹集资金。环保项目的开发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使资金的回流有了保证,从而使得绿色金融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金融亦可持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总之,基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必然地提出了金融绿色化的要求,这同时也给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业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金融理念下的融资策略

在绿色金融的理念下,怎样使资金得到有效配置?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组建政策性绿色银行。借鉴德国、日本创办环保银行的先例,我国可以考虑组建政策性绿色银行,以支持那些商业效益不高,一般的传统银行不愿意接受,但又是社会所必需的传统环保事业,以及那些很有发展前景,但目前急需资金支持的环保项目。

2、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流动性强,筹资量大,效率较高。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再以贷款方式投入到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急需资金的产业领域或工程项目。对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环保企业,可以允许他们发行企业债券,以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3、设立绿色产业基金。通过政府财政划拨一部分资金、收取企业排污费,转移支付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对绿色企业产品开发进行直接投资,或用投资控股的方式,对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积极的资金渗透,从原材料、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支持他们的生产经营,促进这些企业所采用的绿色技术不断提高,走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支持绿色企业上市。为了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国家应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 “环保审查”机制。凡是未能通过“环评”企业,不能上市发行股票。在同等条件下,环保效果更佳的企业或项目可优先考虑上市。还可发行绿色优先股即环境保护优先股股票,企业通过这种优先股筹集来的资金,必须专用于建立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体系。这类股票的发行适用于那些有较大市场潜力,实行绿色经营和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看好的企业。

5、引进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国内绿色产业。许多外商利用我国环境标准低,环保意识淡薄的机会,把国外禁止生产的高污染产品向我国转移,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得不偿失。对引进外资,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决不能仅看数量和规模,而忽视环境效益。对外商投资环保产业应在税收、土地、贷款、投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进出口方面给予优惠;应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BOT等方式到中国来进行绿色投资。

6、发行“绿色”。发行是一种非常好的资金筹集方式,它不需要还本付息。在我国,通过发行的方式,有力地支持了残疾人的福利事业、体育事业、教育事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发行的方式来支持我国的“绿色”事业呢?目前我国的购买率很低,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如果国家每年发行100亿元的“绿色”,扣除发行费用和返奖部分,至少还能筹集30亿元的资金,这将对绿色金融的运行提供不小的动力。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

上一篇:伦理视角下的财政风险 下一篇: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