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改初探

时间:2022-05-27 01:25:26

高中地理新课改初探

一、新课改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分析

⒈“地理必修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1)从内容来看,“地理必修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但是,地理必修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必修Ⅰ、Ⅲ和选修的关系。从知识结构来看,“地理必修Ⅰ”是“地理必修Ⅱ”的基础。“地理必修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湖南省衡东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选修的两个选修模块中,选修Ⅲ(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但是“地理必修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认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中间开设,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这样既避免重复,又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

⒉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

(1)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而设计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特别强调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既直观又详尽,让学生能更深刻的认识环境问题,从而加深认识保护地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新课改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新课改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介绍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材通过活动设计,图文结合感受太阳高度的概念,并利用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难点简单化。

(3)新课改地理教材中的讨论部分为学生学习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大量的讨论问题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基础上,能够在每一个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上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见解,并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不但可以充分体会到交流与探索的乐趣,更能增强思维能力的严谨性和表达能力的完整性,从而减少在老师引导下的思考学习束缚。

(4)新课改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材料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图文结合的能力。针对学生读图能力不足,湘教版教材在每个章节中穿插大量图片,形象、直观、生动地将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观察、思考提供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参照物,掌握读图技巧。同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例如必修Ⅲ的第三章,整个章节都是介绍现代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从观念上改变传统地理的局限。

二、新课改教学方法初探

⒈灵活处理教材,注重有机结合,从创新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所有的教学任务全部是在教室里由老师引导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因此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将地理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1)重视实践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范围。

(2)课堂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甚至可以利用突发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活跃,因为都是生活中看到或了解的一些地理现象,这样会给所有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也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比如在介绍《文明旅游》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联系各自的经历来学习和思考这部分内容。在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联系地理学中的知识,如利用煮熟的鸡蛋剖面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剖面类比,让学生迅速的理解地球的内部分层。在介绍《大气温度》时,可以联系一句古诗词:“高处不胜寒”,让学生了解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生活中的实际有时候能让复杂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而易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初中知识上的连结点初中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掌握高中地理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⒉转变观念、积极引导,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要学习效益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也就是所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所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之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增强了师生互动,而且大部分的教学过程是由学生分析完成的,老师只起了一个引导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实现师生互动。为了活跃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发言,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可以用问题导学或者即兴活动的形式展开。比如,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交流的状态、思维状态如何,不能满足于学生是否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见解。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地理教学涉及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4)教师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开放自己,加强与组内其他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研组建立相应的制度,如集体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和交流提供平台。很感谢我校的地理组给了我这个学习的平台,让我实现“一年适应,三年站稳,五年创优”的目标。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使地理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三、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机制与新课改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着重强调在对地理学习评价时,即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要多样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实。在这个方面有待我们全体地理老师进一步思考。

(2)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地理新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如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不多,很多老师反应接触外面的机会不多,交流平台少。

(3)学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而且高一地理课在课时安排上由原来的每周三课时变为两课时,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高一的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模块必修Ⅰ的教学中,感觉到课时不够,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另外,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辐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以适应,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较难以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如何更好地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我们地理教师面临的难题。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校长应有的人才观 下一篇:学好语文从“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