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会计规范探讨

时间:2022-05-25 02:01:43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会计规范探讨

摘要:目前,股票期权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日趋广泛,股票期权会计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本文以股票期权相关理论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为基础,对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股票期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股票期权 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披露

股票期权在金融领域与会计领域有着不同的涵义,金融学上股票期权作为一种规避风险和套利的衍生金融工具,在买方交付期权费后即取得在合约规定的到期日或到期日以前按照协议价购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相关股票的权利;会计学中股票期权主要是作为企业激励机制,是上市公司根据股票期权计划的规定,授予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以一种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普通股的权利,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种报酬契约,起到激励员工及避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作用。

一、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股票期权确认尚不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中规定,对股票期权的确认,企业应将取得的职工提供的服务计入成本费用,金额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对于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按照资产负债表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定成本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可见,新准则基本上认同费用观,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列支,即企业为补偿管理者提供或将来要提供的服务而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这种做法有效防止了管理层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和股东的利益的行为,反映了公开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但该做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1.违背股票期权计划的初衷。股票期权的目的是希望管理者在这一机制的激励下,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并且一直为企业工作。但费用化的做法大大打击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因为管理者在获得股票期权的同时,利润表增加了一项费用支出,企业利润随费用的确认降低,进而影响企业市场价值。这样的会计处理令管理者陷入两难境地,一是为获得企业报酬、追求自身利益,期望股票期权增值;而企业的利润又因确认期权的费用降低,使股票期权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

2.违背会计配比原则。费用化观点将管理者获得的期权总额在其提供劳务或服务的期限进行费用确认和分摊,这种费用配比必须建立在企业能够确定拥有或控制管理者提供的劳务或服务的基础之上。管理者接受股票期权后也可以选择不提供劳务、放弃股票期权,这与国际会计理事会描述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之一“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不相符合。在此情况下,费用的确定违反了会计要素确认原则的规定,配比确认的运用明显不对等。

3.违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下,股票期权行权后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股本总额,还增加了企业的费用支出,原本应该由稀释每股收益承担的期权成本重复计入企业的利润表中,导致每股收益被重复降低。这种确认方法没有真实地反映实际发生事项,将同一事项的成本重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影响财务报表对所有重大事项公允反映的特性。

(二)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缺乏规范性

新会计准则规定股票期权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与国际主流会计准则的规范一致。对于特定公司的特定股票期权方案而言,股票期权不存在公允价值,应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股票期权定价的可靠性取决于估计参数的可靠性和计量模型的适用性。为保证估值的可靠,《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第52条规定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时,对于无风险利率、预期的股票价格波动率等参数“应当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工具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尽可能不使用与企业特定相关的参数。”对于采用什么模型进行估值,《股份支付》准则和《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均未做明确规定,由此推断作为可靠计量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另一个要素,计量模型是由企业自己选择的。

(三)股票期权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新会计准则对于股票期权披露的规定主要包括:当期授予、行权和失效的各项权益工具总额;期末发行在外的股份期权或其他权益工具行权价格的范围和合同剩余期限;当期行权的股份期权或者其他权益工具以其行权日价格计算的加权平均价格;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但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披露缺乏深度。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对于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至关重要,列报与财务报表的数据仅为最终结果。由于新准则宽泛规定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没有详细明确的强制披露要求,这使得上市公司仅仅局限于披露所采用的定价模型类型,对模型中各个影响因素的确定方法并未充分阐述。二是信息披露不完整。由于股票期权的确认计量存在人为的主观估计,加之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太完善,披露的完整性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尤为重要。准则对披露的要求比较简单,并且强调的是财务报表的表内披露内容,对于表外披露要求不严格。

二、完善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会计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股票期权确认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使企业管理者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者之一,进而激励与约束管理者为企业剩余最大化而努力行使剩余经营权。因此,企业管理者一般在被赠予股票期权时并未被确保得到确定的补偿金额,而是在将来通过享有的剩余索取权去分享不确定的企业剩余(利润),若未来企业剩余(利润)未增长,或者出现亏损,也就无企业利润可由企业管理者分享。即在股票市场有效的情形下,企业股票价格不提高或下跌,管理者就只好放弃行权或按合约股票期权行权条件丧失。在本质上,管理者得到的股票期权价值是企业剩余索取权,进而分享企业剩余(利润)。虽然股票期权的实现过程并没有出现企业直接将未分配利润分配管理者的过程,但管理者在行权时按照合约的行权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从而获得行权价格与股票价格的利差,从本质上分配得到利润,企业也为之付出成本。所以,将股票期权确认为利润分配更加符合期权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此时的股票期权并不确认为费用,而是通过分配利润的形式影响损益表,这样既能够完整反映企业的利润分配去向,亦使得管理者所获的利益得到合理的体现,同时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股权激励的效用。

具体的做法是:确认时设置“股票期权权益”科目,反映在利润分配的减项。当管理者行权后,将“股票期权权益”科目的金额直接转入公司新增的“股本”与“资本公积”两个科目中。若管理者未能够实现行权目标或因为其他原因未能行权的,重新将“股票期权权益”转回到利润分配中,将已确认的分配利润返还给股东。

(二)规范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

在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笔者提出以下两项建议:一是准则、指南或解释明确规定允许企业选用估值模型,减少企业随意选择的操纵空间,如推荐使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但也允许采用其他办法来确定公允价值,但必须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说明不能使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原因和使用所选择方法的合理性;二是对报表附注中披露“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做出更详细的规定,采取的估值模型、模型中无风险利率的数据来源、预期股票价格波动率的测算方法、预期股利率确定依据、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其遵循情况等。建议准则、指南或解释能够就上述两方面进行详细规范,从而提高股票期权价值确定的透明度、压缩价值中的操纵空间以及提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可信度。

(三)进一步完善期权会计披露的信息

1.各期期权的数量和加权平均行权价格。应该包括年初已经授权但未行使的期权;本期授予的期权;本期失效的期权;本期已行使的期权;本期未行使的期权;本期可行使的期权;行权日的加权平均价格;期末尚未行使的期权的行权价格和范围。

2.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对于本期已有的股票期权,应披露其公允价值以及确定该价值的相关信息,包括使用的期权定价模型和所需要的参数,如何确定无风险利率和股票波动率以及当期估计的股票波动率,管理者考虑的期权其他特性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及程度;对于本期新增授予的股票期权,应披露其数量以及确定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包括如何计算公允价值,参数的估计依据以及计算过程,行权条件有关的假设以及这些行权条件如何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是否有其他因素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对于每期出现行权价格、期权数量等变动的情况,应披露与前期估计差异的原因,变动的具体数量与金额,最终对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影响以及其如何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等信息。

三、结论

我国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与股票期权费用化相匹配的经济环境,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公允价值可靠的确定方法及股票期权价模型各参数的设定方法,会计准则应对各种出现的股权激励模式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股票期权激励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推动力的作用。X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张淑焕,吕长江,巩娜.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分析[J].会计研究,2009,(5).

上一篇:浅谈EVA在二级单位应用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