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意见稿)

时间:2022-09-30 12:57:44

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意见稿)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亮点之一就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在38项具体准则中,大概有18项交易或事项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本文意在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国内外的演进历程,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发展,最后介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的情况。

关键词:公允价值 后金融危机时代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意见稿)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长期以来,我国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较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单纯用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目标的认识已经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即认为会计不但要提供反映受托方履行责任的情况,而且还要反映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不但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而且要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情况,由此,会计计量属性也要求多元化,公允价值正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会计理论界的不断探索而出现的。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世界上最早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是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颁布的报告书第4号,报告中指出“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在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2000年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交易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当购置或出售资产及负债的发生或清偿的金额。”2006年9月1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即美国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准则组成部分,对公允价值给出了更加完善的定义:“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这一定义更加严格,定义中突出了计量日、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含义也有明确的定义,即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上述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共同点是所进行的交易是自愿的、公平的,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计量时采用,交易可以是现在的,也可能是将来的。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外的运用

公允价值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准则中就有所使用,比如在投资、债务重组、租赁、非货币易等交易或事项中采用公允价值。1975年12月FASB颁布SFAS NO.12《某些可交易证券的会计处理》要求可变现的证券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是美国第一次涉及到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及金融工具的发展,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公允价值越来越多地被广泛采用,比如美国FASB在90年布的32项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多达23项,该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进入21世纪公允价值的使用仍有扩大趋势,进而在2006年9月19日,FASB正式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即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2011 年美国FASB了《2011年第4号会计准则更新――公允价值计量:为取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要求的统一而作的修订》。1990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原则公告,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1992年,IASC第30号国际会计准则(IAS 30)要求金融机构披露财务报告应披露应收账款、贷款、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此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从金融工具扩大到非金融工具。2005年至2006年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多次召开理事会讨论“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到2011年5月IASB联合FASB了IFRS 13,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地位没有变化,仍然被作为相关交易或事项的计量属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内的运用

我国早在1998年6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就首次运用了公允价值。之后,公允价值经历了回避和重新使用阶段。

(一)引入阶段(1998-2000年)

1998年6月财政部的债务重组准则中首次提到公允价值的运用,并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此后,至2000年,财政部陆续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也提出采用公允价值。1998年至2000年间,我国针对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易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另一方面也为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打下基础。

(二)回避阶段(2001-2005年)

自1998年起,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易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有许多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手段人为的进行利润操控(因公允价值本身来讲就是个估计值,因此有人为操控因素存在),使得会计信息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财政部2001年起重新修订会计准则,并取消了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易公允价值计量。

(三)重新采用阶段(2006年至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部环境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而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也更趋于成熟,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针对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生物资产等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局面。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

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业,欧美许多银行将本是体制或政策层面的因素造成的此次金融危机,却归罪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由认为公允价值与投资者决策相关性不大,不适用于金融业务的计量。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William Isaac(2008)曾评论说“没有必要的市值会计在过去几年中严重侵蚀了银行业的资本,是目前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根源。”金融界人士甚至要求取消《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基于一些人强烈取消公允价值计量,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美联储和财政部的协助下调查公允价值究竟是否是金融危机的祸首?公允价值要不要取消?经过3个月的调研后,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国会提交报告结论是反对废除公允价值计量,不过同时也提出了应改进计量的建议。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很多市场参与者认为会计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透明的、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金融危机的根源不是会计,更不是公允价值,会计只不过是反映经济的工具而已。当然,公允价值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包括:(1)公允价值的估值具有主观随意性;(2)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不确定性;(3)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需要运用估值技术,实际操作较困难;(4)公允价值可能会使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实际情况。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危机说明公允价值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不是走回头路废除公允价值。最终国际上还是认同公允价值计量,2011年5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IFRS 13)“公允价值计量”与FASB2011年第4号会计准则更新公告,IFRS 13对世界各国制定公允价值准则有重要影响,至少说明当前公允价值计量是可行的。

五、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意见稿)

2012年5月17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该意见稿分11章49条,包括总则、公允价值计量基本要求、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级次、披露、衔接方法和附则等。该意见稿的,一方面说明与国际上普遍认同公允价值计量的趋同,比如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先后了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另一方面,在我国学术界,有学者呼吁应该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将公允价值单独以会计准则的形式,似乎预示着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不过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尚需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1)完善公允价值的定义。比如像美国的FASB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定义的要素包括交易日、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等。(2)公允价值数值的确认应允许有误差。公允价值数值的取得主要是专业人员的估计值,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当然这个误差不能过大,比如可以认为在某个范围内都是容许的。(3)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应循序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这给要求在成熟市场上运用的公允价值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不能强求一定要立即与国际发达资本市场的会计准则一致。J

(注: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课题“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研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前后比较与探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j201230)

参考文献:

谢诗芬,戴子礼,廖雅琴. FASB 和IASB 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研究的最新动态述评[J].当代财经,2010,(5).

上一篇: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会计规范探讨 下一篇: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有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