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聚焦TOP10

时间:2022-05-24 11:35:30

健康聚焦TOP10

去年,我们盘点了一年的食品安全大事件,今年,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并最终聚焦在10个健康热门话题上。这些或是严肃,或是趣味的话题,体现了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也说明了在如今这个时代,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汇。

NO.1 :网争“中医存废”之警示

网争“取消中医”缘自中南大学某教授。据《望新闻周刊》报道,2006年4月,该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称:“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同年10月10日,这一基本局限在网络和医药圈内的事件,开始在大众媒体上传播。有人起草并“关于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

联系前不久媒体披露韩国继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注:韩国已否认此事)申报世界遗产的消息,人们对传统复兴和民族自尊的热议使该话题进一步升温。

从网上言论看,各界人士意见成鼎足之势。“取消中医方”认为,中医是一个大杂烩,没有什么科学价值,但是有文化价值。坚持“中西结合是正解”的中立方提出,中医药要抓住国际化发展的大机遇,制定好中医药发展规划。更多网友则坚持“中医应该受到保护和发扬,它是我们民族的国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些人强烈痛斥取消中医的说法,并称取消中医纯属无稽之谈。

对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里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卫生部对此坚决反对。

但是也有网友对卫生部发言深以为然,并指出,中医沦落到今天的境地是卫生部在中医问题上将中医“西医化”的结果,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庸医的大量增加和良医的急剧减少。

据悉,目前中医药界普遍流传着这样一个警告:照此下去,用不了10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果如此,我们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因为我们的后人将以高昂的代价,从外国人那里去赎回原本由中华民族发明的中医中药,他们会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的先辈如此愚昧,竟把国宝当垃圾一样扔掉呢?我们这一代人会是“败家子儿”吗?

NO.2:饮食“治病”还是“致病”?

要说起饮食与疾病的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句俗话:病从口入。

幼儿园阿姨们的教诲似乎还在耳边:饭前便后要洗手,病从口入要当心;吃了不干净的会拉肚子……严防死守的,是饮食传播的传染病。

不想到了今天,不但痢疾、甲肝是吃出来的,癌症、冠心病的高发病率也跟吃脱不了干系。从口而入的病变成了大家族,传染的非传染的,急性的慢性的,起病快的发展慢的,林林总总,形形,连大夫都看得眼花缭乱,甚至有些人干脆认为,几乎所有疾病都与饮食有关!

当然不能说所有的病都是吃出来的,不过,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带来疾病,或是使患某些疾病的危险增加,这都是有据可查的。另外,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还不尽于此,病从口入之后,口也会为病所“困”。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人多有饮食禁忌,有时膳食还是治疗的组成部分。食能致病,也能治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能“治病”的饮食与能“致病”的饮食在形式内容上大相径庭,分辨起来并不困难,不过在选择时还是令人头痛。油炸酥脆,烘烤香甜,胆固醇高的食物大多味美可口,可是对健康甚为不利;粗茶淡饭,萝卜青菜虽然能保平安,可好不容易生活条件好了,还吃这个未免太亏待自己了。所以,饮食与疾病在您身上到底是个什么关系,还得看您自己怎么选择了。

NO.3:永不消逝的减肥大业

在我们做过的一次问卷调查里,有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一个身高165厘米的成年女性在体重达到多少公斤时才有必要减肥?”,很多人都宽容地选择了“70公斤以上”。我相信如果有一个选项是“根本无须减肥”,那么,将有更多的人从容地选择这个答案。

而另有一个调查显示,2006年,中国台湾省女性对身材满意度的结果是:26%的女性认为自己身材较胖,73%的女性承认自己减过肥,更有高达77%的女性表示自己要瘦一辈子。而现在减肥圈里流行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比如“上高原减肥”、“去脐疗”、“按热量点菜”、“催吐”等等,可见人们为了要瘦,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在减肥这个话题中,大多数人很好地体现了“严于律己,宽于律人”的精神。

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常看到关于减肥的节目,参与者往往都是体重超过200公斤的真正肥胖者。而在中国,达到这种肥胖程度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但热衷于减肥,乐此不疲的人,却丝毫不少。究其原因,大概是全民审美意识的改变。肥胖,在真正损害到健康之前,就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了。

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来定义肥胖,但我们无法消解女性对于瘦的景仰和依赖。也许,只有一夜之间回到唐朝,关于减肥的言语才可以真真正正地销声匿迹。而如今,就让我们继续地任性下去,说着“我要瘦、就要瘦、偏要瘦”的话题吧。

NO.4:吉祥的“装修年”

据说2006年是适合结婚的吉年,所以,很多新人都选择在这一年里装修自己的新居。孰不知,随之而来的装修污染问题,却没那么吉祥了。

目前,由于建筑、装修、家具所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物质包括如下几种:从刨花板、密度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胶粘剂和墙纸中释放的甲醛;从胶水、油漆、涂料和黏合剂中释放的苯;从水泥、砖沙、大理石、瓷砖等建筑材料中释放的氡;从混凝土防冻剂、防火板中释放的氨等等。长期吸入这些有害气体,将会导致儿童白血病、慢性咽炎、肺癌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竟然达到11.1万!这样惊悚的数字,不知能不能让忙着装修的人们“手下留情”呢?

当然,对于刚刚置办了新房的人们来说,装修在所难免。我们倡议的是:采用环保材料,减少装修环节,重视污染治理。其实,只要我们及时了解最新的环保信息,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装修污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乔迁新居,对于人们来说都是大喜事。谁都希望自己的新房子看着漂亮,住着舒心。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大家在装修的时候多一点理性了。当然,为了家人的健康,这一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

NO.5:谁动了我的好心情?

你为什么心情不好?

答案五花八门。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问题,失恋,丢了手机,甚至脸上的一颗青春痘都能引发一整天的心情低落。还有人说,什么都不为,就是心烦,真应了那句“无缘无故就会难过起来”。

压力造成的焦虑、沮丧、失落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学生为学业所苦,成年人面对职场危机,空巢老人的失落,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各自难解的问题。“郁闷”这个词如此频繁的出现,以至于听到别人说郁闷,自己也会跟着郁闷起来。

当崔永元在节目中向观众宣布他也“抑郁”了时,人们在苦笑中提醒自己和他人除了关心躯体健康,也要花时间审视自己的心灵。

心情低落,要怎么才能快乐起来?大哭一场、大吃一顿、疯狂购物、借酒浇愁,宣泄心中苦闷不安的方法看似很多,不过,这些方法不是永远有效,况且副作用也实在不小,有人吃成胖子、有人喝成醉鬼,还有人干脆“进化”成了购物狂。

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心灵上有痛苦,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能够在这场自己与自己的战斗中胜利的心灵,必将不再脆弱。即使是心理医生,也只是“助人自助”,直面自己的心灵,现在就出发吧!

NO.6:“鲜牛奶”,让人一头雾水

人们天天喝奶,可是却“整不明白”什么叫鲜牛奶。不但我们消费者“整不明白”,可能连主管部门也暂时没有个“明确说法”。“鲜牛奶以后可能不会有了,这个名字不能再用了。”这是一年以前的消息了,但是直到今天,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证实,其原因是“禁鲜令”的执行日期被一拖再拖。

这个令业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禁鲜令”指的是2005年10月1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其中《指南》中规定,加工食品不得称“鲜”,乳制品也在其列,也就是说,所有乳制品都不得称作“鲜奶”。“禁鲜令”则由此而来。

“禁鲜令”最大的争议在于什么是鲜奶。目前牛奶市场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牛奶,一类是“巴氏消毒奶”,是只能以生鲜牛乳或羊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工艺制成的液态产品,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鲜牛奶”基本都是“巴氏奶”。这种牛奶的营养成分比较高;另一类是常温奶,也叫“瞬时超高温灭菌奶”,它经过130 ℃~135 ℃的加热消毒,能常温保存较长时间,不过营养价值低一些。支持“禁鲜令”的一方认为,生奶才是鲜奶,经过加工处理的就不能称为鲜奶,因此巴氏奶不应在外包装上标注鲜字,而应写明是巴氏奶。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巴氏奶标注为鲜奶是国际通用的惯例,如果不标注“鲜”字,那么消费者就无法区分巴氏奶与常温奶。

这个令业界争论的“禁鲜令”原定于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后被推迟到2006年6月1日起执行。但在最后的5月31日晚,再次延期至11月1日。而就在1日下午又延期至2007年1月1日。

牛奶“禁鲜令”一而再,再而三“流产”,使消费者一头雾水。定概念不易乎?库存为“救命稻草”乎?各路“诸候”利益难“摆平”乎?抑或消费者是“软柿子”乎?

NO.7:长安米贵

长安米贵,居不易。这是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字的调侃。而大城市里物价昂贵,居住不容易,也确实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状。

随着电费涨价、水费涨价,食品涨价似乎也成了必然。去菜场里问询一番,无论食用油、大米还是胡萝卜,价格都是紧跟潮流,日新月异的。也难怪主妇们的抱怨声多了。涨工资的喜讯还没来得及细细把玩,涨物价的噩耗就已经纷至沓来了。

电费刚刚看涨的时候,虽然更多的人还是没有选择去银行门口排队缴费,但是也免不了抱怨或感慨。其实,与涨幅带来的额外支出相比,人们更在意的是涨价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穷或富有,“米贵”带给人们的感觉,都是大同小异的。人们都希望市场上的价格便宜一点,再便宜一点。

突然想到《镜花缘》中,君子国里那段故事。卖货人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可见,自古以来,这样的事情只有在“君子国”里才能实现了。而真的有这样一个国度吗?如果能够居于长安,米不贵,那才真真正正是我们的和谐社会了。

NO.8:大家一起来运动

运动这个词儿,听起来就充满活力,它混合着阳光、音乐、汗水与荷尔蒙气息,带有旺盛而浓烈的情趣。的确,人们喜爱运动,正如同喜爱生命本身。采访过很多人,他们无论年龄,无论职业,都表示应该“每天运动”,虽然,他们也说自己“并未达到这个标准”。

运动的目的有很多种,为了保持健康,为了塑造魔鬼身材,为了消磨时光,为了社交需求,甚至仅仅是为了寻开心。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们因为运动而更加热爱生活。运动亦可以培育人的好品质,譬如坚持与坚韧。我们经常会一时冲动,购买健身卡或健身器,可结果却往往是健身卡去过两次之后就被埋在钱包的最底层,而健身器则被冷落在墙角,披着一层灰,提醒着我们曾经的懒惰与弃权。

我们都承认,运动锻炼可以让身体更健康。不过,无论任何一种运动方式,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偶尔为之的运动,只能算是单纯的娱乐而已。人们心里都有一只加菲猫,它会不停地告诉你,“生命在于静止”以及“我喜欢猪肉卷”。不过,谁会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大肥猫呢?“好吃懒做”这样的字眼,只有在它的身上才能显得可爱吧。

我们热爱健康,并确信运动绝对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而心里藏着加菲的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在2007年做到“坚持”呢?但愿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能够掀起新一轮的运动热潮,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NO.9:以保健品的名义

2006年,与保健品相关的一切,都像是文火慢炖的一锅老汤,越炖越热,越炖越烂。

保健品自从出世的那天起,就被大批患有“营养焦虑症”的人们所拥趸。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亲近保健品,每天吃维生素丸、蛋白粉、钙片、深海鱼油和美容口服液,不惜花重金购买大量营养保健品,并期望以此来弥补饮食习惯的不合理。

保健品之热,证明很多人有关注健康的愿望,并且已经做了最初的尝试。而众所周知的一些保健品,也的确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似乎,缺钙补钙,效果比喝牛奶来得快。缺铁补铁,也好过天天吃猪肝。如此多快好省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保健品之烂,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个烂字或许过为直白,改为“粗制滥造”以及“滥竽充数”的滥字,似乎才比较公允。翻开报纸,满幅都是与男性相关的保健品广告,似乎普天之下的须眉都有这种难言之隐。而女性们也未能幸免,当她们看到疾病、衰老等等可怕的字眼,往往会被吓得花容失色,而此时,某某保健品就会成为那个骑着大马的英雄,救民于水火。

可是,保健品的作用,真的有这么神吗?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其实,保健品本身并没有罪。它副作用小,而且见效快,利于人体吸收。如果洗去铅华,按需服之,肯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些功绩,都是不可抹煞的。保健品的热,或许可以持续很多年,并为人类健康带来很多益处。它的问题,就出在一个滥字上。不过,我们何不将其来个“宁缺勿滥”呢?

NO.10: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杂志?

据官方消息,截止到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1.23亿,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互联网使用大国。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否需要杂志?我们到底需要一本什么样的杂志?《食品与健康》杂志,是您一直在寻找的,被您所需要的吗?

我们热爱健康,亦热爱美食,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也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话题,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却是大到不能再大的话题。大家需要一个途径,来了解健康知识,并记住它。我们也会一直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为大家提供最新的健康情报,为您解惑,并为您带来更好的健康生活。

《食品与健康》杂志创刊10余年来,得到了太多读者的支持与爱护,诚因如此,才让我们充满了信心和勇气,继续执著于我们的工作,用更加科学、翔实、趣味的健康知识回报读者。如果您能够从我们的杂志中获取一些您想要的,并让它对您的生活有了一些帮助,这将使我们最大的荣幸。

无论互联网时代来得多么猛烈,仍然是会有更多的人热衷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会在这里恭候着您。我们也希望听到您对《食品与健康》说的话,因为,您的话语,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希望您以各种方式与我们联系,意见,建议,鼓励,批评……我们愿倾听各种声音,并在新的一年里,将美味和健康带给您。

上一篇:桂林米粉甲天下 下一篇:节令酒俗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