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性质及责任承担

时间:2022-05-24 08:10:28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性质及责任承担

摘要:我国的保证保险业务的开展起步较晚,在目前的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纠纷,其中以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最为典型,已经对该业务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对保证保险的性质进行分析和界定,总结我国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出现的各种纠纷案件以及司法实践中对纠纷处理的不同结果,针对现存的法律难点问题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才能对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纠纷的合理解决在立法与司法层面上提出参考性对策。

关键词: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法律性质;纠纷处理;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1―0112―00

广义的保证保险是指诚实保证保险和确实保证 保险。确实保证保险又分为合同保证保险和产品保 证保险,是指被保证人由于不履行其法律或合同义 务或者其生产的产品有瑕疵给权利人造成损失时, 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财产保险。合同保证 保险又分为供应保证保险、投标保证保险、履约保证 保险、预付款保证保险、维修保证保险等。我们通 常所说的保证保险其实指的是履约保证保险。保证 保险合同首先出现于约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它 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我国目前开办的 保证保险业务范围小,涉及的险种也较少,主要有分 期质量保证保险、付款买卖保证保险、住房消费贷款 保证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等。由于起步较 晚,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尚未健全,保险公司的业务经 验不足以及立法的相对滞后,我国的保证保险业务 在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纠纷,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 不稳定的因素。纠纷主要集中在分期付款买卖保证 保险合同、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住房消费贷 款保证保险合同等方面,而本文探讨的是汽车消费 贷款保证保险的定性、合同纠纷及处理问题。

一、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及基本特征

我国《保险法》中并没有提出保证保险的概念。 目前通常的看法是,保证保险指作为保证人的保险 人(如保险公司)为作为被保证人的投保人(如购车 者)向被保险人(权利人如银行、汽车销售商)提供 担保的保险。当被保证人未按照基础合同约定履行 义务,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时,保险人负代为履行 付款义务责任。广义上的保证保险可以分为两种情 况,一种是由被保证人根据权利人的要求,要求保险 人承担自己信用的保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 保证保险;一种是权利人要求保险人担保对方(被 保证人)信用的保险,权利人也即被保险人,被称为 信用保险;也有学者有另外的划分方法,认为广义上 的信用保险包括了保证保险,如我国《保险法》第92 条规定的信用保险,狭义的信用保险专指保险人对 被保险人(债权人)的信用贷款和信用售货提供担 保的保险。抛开范围不谈,我们可以看出,保证保 场上展见不鲜,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并未在市场上完 全公开。现实金融市场信息并非完全对称,不断有 信息流人市场中,信息变化速度很快,并且不同的参 与者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信息 变得十分不确定与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投资者没有关于投资的充分信息,所谓的私有信息 和理性判断能否有利于其做出最优决策也就具有不 确定性,但此时跟随别人的行为却又是最容易的,这 样群体压力下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也就产生了。而这 种随大流的投资行为,从投资者的效应来看,也可算 是符合最大效用原则的投资决策。另外,从信息获 取的成本来说,信息成本过高也会导致羊群行为。

在信息不完备的银行贷款市场中,贷款人并不 能准确把握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一方面,对国有 大银行来说,当自己受价值感受支配时,倾向于把大 企业不能还款的极小概率视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从而忽略了贷款集中的风险,同时它们又倾向于把 至少有一家中小企业不能还款的很小概率夸大,从 而夸大了中小企业不能还款的风险,于是把款贷给 大企业就成了“理性”的选择;而另一方面,由于目 前在我国的金融机构中,国有大银行仍居绝对主导 地位,他们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就会对中 小银行形成群体压力,中小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 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出理性判断,他 们往往认为大银行获取的信息应该比自己更多。于 是,中小银行就会忽视自己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私有 信息,而屈从于群体压力跟随大银行的贷款选择,将 贷款投向大企业、特定行业,贷款集中也就产生了。 而且,中小银行的从众心理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 下,如果从众,因贷款集中带来经营风险,受损的将 不只是一家银行,其损失具有外部性,从而对单个银 行来说则影响相对较小;如果不从众,即把贷款投向 中小企业、其他行业,出现问题则只是个别银行,相 对而言,外部形象的损害较大,作为人的管理者 也往往会因此受到其委托人的处罚。权衡其中利 弊,中小银行易做出从众行为。从信息成本来看,中 小银行把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而不愿开发中小企业 作为其贷款对象部分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二)银行经营者基于声誉和报酬的考虑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某种行为产生的最直接诱 因是获得某种报酬。羊群行为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就是获取报酬或提高声誉。由于提高声誉的最终目 的是为了提高报酬,因此,可以将二者理解为同一原 因。究其根源,这种羊群行为的产生则是由于委托 关系的存在及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即决策者自 己并不是拥有投资资产的所有权,他们趋向于使自 己的利益(人)最大化而不是使得委托人的收 益最大化。

毫无疑问,对某个经理人的能力或技术的怀疑 将会影响到他的声誉甚至是职业发展。对一个经理 人来说,如果他怀疑自己正确选择投资对象的能力, 那么和其他经理人保持一致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 择,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害 自己的声誉。对于银行贷款的决策者来说也是如 此。Schdgoein指出决策者具有模仿他人的决策, 而忽略自己富含信息量的私人信息的趋向。虽然这 种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无效率的,但从关心个人职 业声誉的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却是理性的。

三、结论

从众心理支配下的羊群行为是我国中小银行贷 款向大企业集中的原因,信息不对称、委托关系 的存在则是导致羊群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银行 信息角度来看,由于银行贷款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加 上贷款人的有限理性,出于国有大银行的群体压力, 中小银行最终选择了从众策略;从银行经营者的角 度来看,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以及人的推卸责 任心理的驱使,人往往出于自己声誉和报酬的 考虑而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 贷款集中或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首先必须有效抑 制贷款市场的羊群行为,提高贷款市场的信息透明 度,同时加大对人的监督。

上一篇: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一个空间均衡模型 下一篇:股价走势与实物经济相脱离的行为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