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气词的功能类型考察

时间:2022-05-24 04:09:52

摘要:语气词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一个词类,长期以来,由于它虚而又虚的性质以及灵活多变的用法,使得人们对其性质及功能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本文从功能类型的角度,将《论语》中的语气词分为四类进行描写,即: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表疑问语气的语气词、表感叹语气的语气词、表祈使语气的语气词。

关键词:《论语》 语气词 功能类型

语气词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一个词类,从理论上看,语气词是语用单位,而不是简单的造句单位,因而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明确提出并论证语气词单功能说的是郭锡良先生。他说:“按照语气词多功能的观点,既分不清各个语气词之间的区别,又解释不清几个语气词连用的大量语言事实。只有按照语气词单功能观点来考察,才能分清各个语气词之间的细微区别,也才能够解释几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1]

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和《汉语语法史》中,对语气词进行了定义和分类。他说:“凡语言对于各种情况的表示方式,叫做语气。[2]”在马建忠“传信”“传疑”两种划分的基础上,王力将语气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和祈使语气四大类。同一个语气词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语气,同一语气可以用几个语气词来表达。本文采用这种分法来对《论语》中常用的语气词的功能类型进行考察。

一、表陈述的语气词

(一)“也”

《马氏文通》说“也”:“大抵助论断之辞气。”这一说法对“也”的解释并不全面。王力先生认为“也”的作用主要有七种,分别是:表示一种情况(静态描写);表示一种解释或说明;表示一种判断;表示命令或祈使;表示感叹;在复句的两个分句中间表示停顿;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表示小停顿。而用于陈述句末尾是“也”最常见的用法,主要表示强调前面的成分。

1.表示一种情况,即静态描写。例如: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2.表示一种解释或说明。例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用于否定句,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否定的语气。例如: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4.用于复句中间,或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小停顿。例如: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

5.表示一种判断。例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

“也”是先秦时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语气词,它的结合范围非常广泛,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语用成分的相对独立性与灵活性。不论是句中还是句尾,也不论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中,它的基本语用功能都是表示强调,其基本作用就在于强调说话者想要引起听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二)“矣”

马建忠《马氏文通》说:“‘矣’字者,所以决事理已然之口气也。已然之口气,俗间所谓‘了’字也。凡‘矣’字之助句读也,皆可以‘了’字解之。”王力先生也说:“‘矣’字的词汇意义大致等于现代汉语的‘了’字。……实际上‘矣’字表示的是一个确定语气。凡已经发生的情况,已经存在的状态,必然发生的结果,可以引出的结论,都可以用‘矣’字煞句。”

1.表示已然之事实,即事情已经发生。例如: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2.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的某种情况,把它当做新情况告诉他人。例如: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

3.表示理论上或事实上之必然结果。例如:

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

(三)“焉”

“焉”在一般古汉语语法著作中都被称为兼词,即代词兼语气词。在某些句子中,指代作用较为清楚;而在另外一些句子中,指代作用不是很明显。可以说,“焉”是一个具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指代和提示是相通的,它的提示语气是由它的指代作用虚化而来的。马建忠认为:“焉”字之用,在‘也’‘矣’两字之间,其为口气也,案而不断”例如:

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子张》)

(四)“已”

“已”在先秦古籍中,可作句尾语气词,《论语》中一般都与其他语气词合用,如“已矣”“也已矣”“而已矣”等,“已”作为语气词是从动词“已”虚化而来的,用于句末,表示一种限止的语气。例如:

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五)“耳”

前人关于“耳”的基本用法的认识较一致,即“耳”相当于“而已”。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耳’与‘矣’同义,有止此之解”。“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说“耳”的第一种意义等于“而已”, 在现代汉语里仍旧在使用。

《论语》中,“耳”出现一次,“而已”出现两次。例如:

子曰:“二三子!偃子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六)“尔”

“尔”常用作代词,意义中有包含“如此”之意,处于句尾的“尔”的指代意味已经很淡,语气词“尔”是由代词“尔”虚化而来的。《论语》中“尔”仅出现一例,用于陈述句中,表决断之辞。例如: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

二、表疑问的语气词

(一)“也”

1.特指问。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先进》)

以上用例有疑问代词“何”的存在,表达了特指问的疑问语气,加上“也”使得句意舒缓,加强语气。

2.反问句。例如:

a.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子张》)

b.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

a句有疑问语气词“焉”的存在,加强了反问的语气;b句有固定句式“如之何”的存在,使得反问语气强烈;

3.单独表疑问。例如:

十世可知也?(《为政》)

句中虽然没有出现疑问词,但句子的疑问语气是靠语调来表达的,“也”字的作用是对提出的问题加以确认,假如把例句尾的“也”字去掉,句子就不再是疑问句,而变成一般的陈述句了,由此可见,“也”在这里是单独表示疑问的。

(二)“矣”

“矣”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但句中一定要有疑问语气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

例句是反诘问,但反诘语气并不是“矣”带来的,而是由疑问代词“焉”表示的,加上“矣”之后,使得语意较完足,反诘的语气也得到了加重和增强。

(三)“乎”

表纯粹的疑问。“乎”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译成“吗”,有时译成“呢”。

1.是非问。例如: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八佾》)

2.选择问。例如:

子贡问曰:“师与商孰贤乎?”(《先进》)

(四)“哉”

《论语》中的“哉”可用于感叹句末尾加强感叹语气,也可以用于疑问句,但它的疑问语气并不强,而是表示反诘的语气。例如: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微子》)

(五)“焉”

“焉”用在疑问句中,通常和疑问代词“何”“孰”等代词连用,“焉”字本身并不负担疑问信息,只起到帮助疑问或反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呢”。例如: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路》)

(六)“与(欤)”

“与”古通“欤”,在《论语》中作为语气词出现的情况共35次,《经传释词》称“与”为“语末辞”,既不称它为表疑的“疑辞”,也不称作“表信”的“语已辞”,实际上,“与”兼有这两个用途。

1.反诘语气。例如:

然,非与?(《卫灵公》)

2.选择问。例如: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

3.表测度语气。例如:

是鲁孔丘之徒与?(《微子》)

(七)“诸”

刘淇《助字辨略》里说:“诸,语已辞也。”王引之《经传释词》认为句尾语气词“诸”相当于“之乎”,他说:“急言曰‘诸’,徐言之曰‘之乎’。”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说:“‘诸’作兼词,‘之乎’的合音字,‘之’作代词,为宾语;‘乎’作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我们认为称“诸”为“之乎”的合音最为合适。

《论语》“诸”共计用例14次,用于疑问句中,表是非、反诘语气。加强了句子的疑问语气。例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先进》)

三、表感叹的语气词

(一)“也”

“也”用于感叹句中表感叹语气,表明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和现代汉语感叹句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例如: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二)“矣”

王力先生说:“古代的‘矣’字也有不能译成‘了’字的,那就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这种‘矣’字往往在主语的前面,使句子成为倒装句。”例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三)“乎”

“乎”用于感叹句中表感叹语气,例如: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泰伯》)

例句中“乎”前重叠词表感叹义,所以,“乎”并不是自身就表示感叹,而是在这类感叹句中加上“乎”使全句带上疑而不定的意味,而“乎”实际仍是表疑问语气,只不过疑问语气被弱化,被全句的感叹语气掩盖起来了。

(四)“哉”

《论语》中的“哉”可用于感叹句末尾加强感叹语气,例如:

仲之器小哉!(《八佾》)

(五)“焉”

“焉”用于感叹句时,句中的感叹语气是由变式句表达的,“焉”只是使得语气加重,帮助表达了这种感叹语气。例如: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

(六)“与(欤)”

“与”字本身并不是表达感叹语气的,而是由句中的其他成分表达出来的,“与”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达要求证实的探询语气。例如: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微子》)

(七)“夫”

“夫”作语气词用于感叹句句尾,表达一种推断、商度式的感叹,可单用,也可以和其他语气词连用。

曰:“亡之,命矣夫!”(《雍也》)

与“哉”相比,“夫”出现的频率低,感叹语气较弱,大多有咏叹的意味。

(八)“而”

语气词“而”一般表示感叹语气,用在句末。这种用法,两汉以后,除仿古文外,一般不再用了。《论语》中“而”用于语气词共4例。例如: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

四、表祈使语气的语气词

(一)“也”

“也”除了表陈述、疑问、感叹语气外,还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祈使语气,例如: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例句是表示劝诫的祈使句,这类祈使句在《论语》中较多,在语调上较禁止类语气稍缓和一些,但是句子在客观上又具有绝对权威性,其指令行为具有不可违抗性,兼有建议和劝阻两种语气。因为否定副词“毋”“勿”的存在,无“也”时,语意急促,且句意不完足,有“也”是句意完足,且语气舒缓。

(二)“矣”

《论语》里“矣”用于祈使句不多,表请免的祈使句,其实语气是由“请”字表达出来的,加上“矣”之后,使祈使语气更加的确定和加重。例如: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三)“乎”

表禁止的祈使句,主要是“毋”来表达祈使语气,“乎”用于句尾使语气舒缓,帮助表达祈使。例如:

愿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四)“焉”

“焉”还可用于祈使句中,例如:

a.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b.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雍也》)

a句“焉”并未表达祈使语气,而是由“毋”表达出来的劝诫式的祈使语气,“焉”只是一个煞尾语气词。b句的祈使语气是有介词“为”表达出来的,“焉”可译为“吧”,表示祈请、劝阻语气。

(五)兮

“兮”字做衬字可舒缓语气,诗歌中常用“兮”字以抒发嗟叹、赞美之情,因而也带有感叹语气。多用于引用《诗经》中的用例。例如: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绚兮。”(《八佾》)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

[2]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古汉语研究,1988(1).

上一篇:新媒体社交时代:无隐私时代 下一篇:Yeelight的照明世界 离生活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