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录)

时间:2022-07-20 09:22:3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来尽善也。(《八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迭;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选自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论语注疏》)

【注释】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指刻骨头、牛角、象牙的工艺,琢磨指雕玉石的工艺,子贡用来比喻孔子所说的意思是精益求精。

②思无邪:思,原作语助词,但后人多解作思想或意思之意。邪,不正。

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过分。朱熹《论语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④美,指声音动听;善,指内容妥善。

⑤质,指质朴;文,指文采;野,指粗野;史,指浮华;彬彬,指质朴和文采搭配得很适当的样子,

⑥兴于诗,指修身当先学诗:立于礼,指学礼可以立身(修身):成于乐,指乐可以陶冶品性。

⑦时,指历法;辂,指大车;冕,指礼帽;韶。指舜时之音乐;“舞”通“武”,指周武王时之音乐《武》。

⑧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

⑨恶,指憎恨;紫,指杂色。

【赏析】

《论语》是用语录体写的最早的一部儒家经典。书中记录孔子和他周围人物的言论和行动,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以曾参门人为主)完成的,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

《论语》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现存旧注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邴《论语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尚处在草创阶段,不论是孔子谈到的“文”(包括文章在内的文化学术的总称)。还是“诗”(专指《诗经》,文学作品),都附庸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上,虽然是只言片语(语录条目体式),但还是显示出孔子在文学批评上精深独到的见解。前文选录的是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言论。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主张以忠恕爱人为本。他特别强调文和道德的联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把文艺作品道德伦理化。他甚至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在这当指《诗经》之思想内容、语言音调的中和之美,并非专指思想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乎礼仪,要求思想纯正:二是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诗经》在儒家心目中,主要成了伦理道德修养的教科书。

孔子很重视“礼”。“礼”,是一种等级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孔子非常重视周礼,主张复古,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认为社会民众应该将自己的思想行动置于“礼”之下:“礼”应成为作家和批评家的行为规范和批评准则,他们要“发乎情,止乎礼仪”(《毛诗序》)。于是,孔子就以“礼”解《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礼”为立身之本。子贡“富而好礼”孔子称许其“始可与言《诗》矣”。他对儿子鲤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以“礼”说《诗》,由此可见一斑。春秋时代,列国大夫聘问,通行赋诗言志,或用以酬酢,或用为媒介,进行外交上的交涉。

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意志”,这就是兴。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这就是观。群是指“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怨是指“怨刺上政”,批评不良政治,以促使政治改革。“兴观群怨”说,就分别从《诗经》可以启迪、鼓舞、感染读者,可以反映现实、认识社会,可以团结教育组织群众,可以讽刺不良政治等四个方面阐述其社会作用,这种理论表述就较为有系统性,比前人有一大进步。当然,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最终还是为“事父”“事君”,为政治统治服务的。

孔子论诗乐很重视“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它要求待人处世须忠恕爱人,为人要“温柔敦厚”,反对“攻乎异端”。“中和之美”,就是孔子哲学理论中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它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诗教”的建立。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乐时,提倡周王室庙堂之乐,即韶乐、武乐等:对于民间乐曲(如郑声),则采取轻视、排斥的态度。《论浯・卫灵公》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对于《韶》《武》古乐的推崇备至,反映出他复古守旧的倾向。

孔子以“中庸之道”为据,首创了两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一是以“美”“善”为文艺创作的两大标准:二是以“尽善尽美”和美善统一为最高审美标准。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就是要“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人把“文质彬彬”引申为作品内容和形式之关系,只有两者完美统一,才能达到“尽善尽美”之境界。

上一篇:毛诗序 第7期 下一篇:尚书.尧典(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