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

时间:2022-10-20 01:28:48

背景介绍

《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记・坊记》。汉朝人引用《论语》或单称《论》,或单称《语》,或者称《传》或《记》,甚至不是孔子所言也称“孔子云”。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使各国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所处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权,所以他的主张学说在当时并不受重视。

作品概述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重义轻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他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兴办私学,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态度要端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

经典语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相关阅读

西方历史上的“孔子热”

黄伟林

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据统计,《论语》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第二位。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意大利利玛窦:穿儒服,戴儒冠,自称儒者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东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为西方人打开了一扇令人向往的东方窗户。

1582年,利玛窦来华。据清人张尔岐《蒿庵闲话》记载:

玛窦初至广,下舶,首袒肩,人以为西僧,引至佛寺,摇首不肯拜,译言我儒也。遂僦馆延师读儒书,未一二年,四书五经皆通大义,乃入朝京师。

利玛窦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获得了不少雅号,诸如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博学西儒、西方汉学的先驱、欧洲汉学的开山鼻祖等,而最著名的一个雅号则是:基督教的孔夫子。

法国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18世纪的法国,中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视,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中国、研究中国。

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莱布尼茨是第一个承认中国文化对西方作出重大贡献的西方学者。他研究过中国的《易经》,他发现:如果以阴爻代表0,以阳爻代表1,那么《易经》图像从0到64正好为二进制的连续数列,这与他自己1678年发明的二元算术完全一致。据此,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哲学具有充足的科学根据。所以他热烈地赞美儒学,甚至公然宣称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国人优于欧洲人。

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庄士敦,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教师,他认为:“中国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无论如何优美,亦不可与孔教并峙于中国。”“四书五经之于中国教育,犹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教育,所谓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须臾离者也。”

李约瑟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他认为:“在历法领域中,数学在社会上属于正统的儒家知识的范畴。”他发现:“在历史上,不定分析被称为‘大衍术’,这是从《易经》中一个难解的陈述句‘大衍之数五十’得来的。”儒家思想长期统治中国,李约瑟认为是由于“秦建立了郡县制,一直延续下来。这许多郡县的管理工作要求大大发展官僚政治,因而对行政官吏的需要便为儒家从此长期把持中国的社会创造了条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孔子才当上了全中国的‘无冕皇帝’。”

美国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选自《解放日报》2013年11月27日,有删节)

读后一思

国外的“孔子热”由来已久,国内的“孔子热”尽管在特殊年代有所阻断,但最终仍被升温,这基于国内儒家思想主导的文化环境。时下,在各界人士重新重视“国学”文化传承的情形下,各种“孔子热”现象引发了不少争议,如“于丹讲孔子”和“于丹《论语》心得”便引发了褒之者的称赞和贬之者的指责;北大李零所著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从一出版以来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请你联系本文,结合这些现象谈谈对当前“孔子热”的看法。

上一篇:别了,小乌龟 下一篇:现实距理想到底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