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道德教育实效

时间:2022-05-24 12:08:3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道德教育实效

【摘要】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创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必须抓住几个环节:提高道德认识;发展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感;强化道德实践。

【关键词】提高认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感;强化实践

一、在“引”字上作文章,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科学基础和内在动力。《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发展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中介,新教材选用大量的图片和照片,色彩艳丽,版面新颖。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特别是高段《品德与社会》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引”字上作文章,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每一幅图片的图意,让图片上的故事感动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

二、在“思”字上求突破,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标不单单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外在的目的,接受现成的达到规范原则,更重要的是形成道德思维能力。

教学时,笔者有意创设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在“思”字上求突破,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和判断,激发学生关于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通过讨论与争辩,通过不断的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和艰难选择,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如《家乡水的故事》一课,教学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水源情况,通过调查交流,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家乡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虽然较丰富,但遭污染破坏严重。小水电站的无限制兴建破坏了水的自然流动;工业区的迅速发展污染了水源;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雨水在季节里分布不均,有的季节长期下雨,发生水灾,要防涝,有的季节长期干旱,需要抗旱。懂得我们虽然身处南方,也要珍惜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乡人的义务。

在学生有了上述认识之后,可组织学生对下列观点进行讨论辨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观点一:有些同学喝水时,经常盛一杯满满的,喝不完就倒掉,认为是自己出钱买的,不关大家的事。观点二:小红妈妈洗地板时,总是打开水龙头由它流,说这样洗的干净,自己家的水爱怎么流就怎么流。观点三:小明家的水龙头坏了,妈妈让他换一个,小明说,没关系,那一点点水不算啥。观点四:小黄妈妈把洗衣服的水、洗脸的水留下来浇菜,小黄说妈妈真小气。请你说一说对上面观点的看法。通过讨论、探究,指导学生明确平时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培养节俭的意识,树立优良的道德准则。

我们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想一想身边的哪些游戏、活动,自己的哪些经历、校园中哪些环境与自己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如教学《快乐的学校生活》这一单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感悟学校德育阵地所传递的德育信息,让学生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垛墙壁都在润物无声中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三、在“活”字上下功夫,陶冶学生情感

道德学习有其特殊的机制,必须有情感上的认同、接纳,否则就不能真正内化。学生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要在“活”字上下功夫,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突出体验

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例如,在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时,不能仅仅利用别人(别的地方)缺水或环境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事例,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受水的重要。如,自己口渴时又没有水的感受,家里停水时生活怎么不方便,自己家附近的环境被污染给自己带来的烦恼等。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不仅要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描述介绍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更要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外出旅游体验,从心灵深处,发自对家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神奇美景的赞叹,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突出对比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于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根据小学生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如,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如果拿它同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某一具体地方的面积对比(例如,所在城市面积或村庄面积的多少倍),无疑比仅凭空洞的数字更能在学生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从而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产生自豪感。

(三)突出问题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师生共同挖掘、感受、体验其中的内容,共同探究问题,激发道德目标。在《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创造适当的情境、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自然地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会被古埃及人的智慧所折服,引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从而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这种情感上的反应不是教师外在强加的,而是知识本身所蕴涵的,是意之如此,情之所致。这样发自内心的、自然产生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品德产生影响。

四、在“导”字上谋拓展,强化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导”字上谋拓展,通过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

一是创设教学情境,进行道德践行。如:通过学习《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这一课,让学生了解商店不同人们的工作及商业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体验商业工作者劳动的意义,激发对他们的尊重。教学中可以安排两组模拟买卖的活动。第一组;将学生分工,确定角色(顾客或售货员或超市员工),进行表演,并围绕“如何做一个文明的顾客?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商店工作人员?应该怎样做?”三个问题组织交流和评介。这样学生对商店的各种工作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理解了在商店工作的人们的辛苦,从而懂得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以及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的顾客(爱护商品、遵守商店秩序、保持商店环境的清洁等)。接着,再组织第二次学生模拟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强化自己的道德实践。

二是创设活动情境,进行道德践行。行动,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舞台。我始终觉得只要我们真正地了解学生,真正地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将学习的主动给学生,孩子们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与合作的活动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成长。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如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教育,遵守各种制度的养成教育,参加公益活动等。

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三是创设生活情境,进行道德践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进行社会调查行动,如对家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又是一些司空见惯、见怪不怪、逐渐麻木的问题有切身体会,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调查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协作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或进行环保宣传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更有助于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富康.课堂提问应把握三个“度”[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

上一篇:星座宝典之守护“阿喀琉斯之踵” 下一篇:高一新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