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EBV—1和HHV—6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24 11:46:40

慢性牙周炎EBV—1和HHV—6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临床实践,分析慢性牙周炎EBV-1和HHV-6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60位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EBV-1与HHV-6阳性率与牙周健康者相比。然后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EBV-1与HHV-6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EBV-1与HHV-6的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牙周健康者。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EBV-1和HHV-6感染率较高。EBV-1感染与患者的年龄、CP以及牙周袋深度有关;而HHV-6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与CP有关。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EBV-1;HHV-6;感染;危险因素

牙周病是一种频发的口腔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的身心健康。而慢性牙周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牙周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较难治愈,给牙周炎患者带来了健康威胁。截至目前,我国仍未彻底解决牙周炎发病机制问题,现实中比较流行的“细菌致病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牙周病间断性爆发以及部位特异性,而且临床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而在病毒研究中发现,EBV-1与HHV-6感染是慢性牙周炎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分析EBV-1和HHV-6感染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找出治疗慢性牙周炎的办法,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11年在本院诊治的60位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26例,平均年龄为41岁。此外,所有调查对象在就诊前1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抗生素,且1年内也未作任何牙周炎方面的治疗。

1.2 提取样本 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样本提取,分别以牙周袋最深两牙的舌侧以及颊侧的远中、中间、近中六个位点为样本。在采样以前,先用1%浓度的H2O2溶液进行漱口;在采样过程中,用无菌纸尖轻轻插入牙齿龈沟至沟底30秒进行取样;在取样以后,将纸尖放于灭菌EP管并在-20℃冷冻条件下保存。

1.3 nPCR 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龈沟液中2种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英文名为HHV-6)以及EB病毒1型(英文名为EBV-1)。引物合成:EB病毒1型根据Parra B所应用的设计方法进行引物设计,人疱疹病毒6型根据SvetlanaChapenko所应用的设计方法进行引物设计。

PCR体系:总反应体系20μ,l内含2×Taq PCRMasterMix 10μl、0.7μl的上下游引物、1μl的DNA模板提取液,用水补至20μl。

第一轮PCR反应条件:EBV-1、HHV-6反应条件相同,94℃预变性三分钟后,进入主循环。

第二轮PCR反应条件:取第一轮PCR反应结果为模板,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再扩增32个循环。EB病毒1型的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三分钟后,进入主循环。人疱疹病毒6型反应条件是94℃预变性三分钟后,进入主循环。

对照设置:实验研究中将EBV-1、HHV-6两种病毒的DNA为模板的阳性对照,无菌去离子水为阴性对照。

1.4 统计学分析 为了增强数据统计效果,通常会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操作。而且,最好通过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如果理论数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EBV-1阳性率和HHV-6阳性率分别为72.1%、46.9%,明显高于牙周健康者的16.8%、11.2%,两者的P

EBV-1与HHV-6阳性感染危险因素χ2检验结果:首先,通过Fisher法,计算慢性胃炎、冠心病、糖尿病组的P值;然后,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慢性牙周炎、牙周袋深度组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

EBV-1与HHV-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EBV-1感染与患者的年龄、CP以及牙周袋深度相关;而HHV-6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与CP相关。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中EBV-1阳性感染率较高,与牙周健康者的阳性感染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与国外研究出的感染率相近。本实验中HHV-6的阳性感染率是46.4%,其与国外学者对慢性牙周炎报道相似。通过研究显示牙龈指数与EBV感染密切相关,所以将牙龈指数例如到实验设计当中。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为发现其他影响因素对牙周组织感染的影响。本实验应用病例—对照方式,并引入其他分析方法,对慢性牙周炎与EBV-1、HHV-6感染相关性进行分析。

在以前的实验研究显示吸烟是CP的危险因素,但是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吸烟与病毒感染无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吸烟对细菌与病毒的感染机理不同,吸烟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等部分无氧呼吸细胞具有促进作用,而对病毒的影响并未显示出来。从EBV-1和HHV-6的感染与年龄和炎症的角度来看,病毒与细菌在致病机理上又存在相似之处。从炎症程度角度来分析,EBV-1比HHV-6暴露的更加明显。在年龄的相关性角度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宿主的免疫环境和系统发生了变化,这主要与牙周组织损害有关。

本实验通过对EBV-1和HHV-6的检测显示出牙周组织中隐藏着疱疹病毒,但不能说明疱疹病毒具有直接致病性,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将其在RNA水平对疱疹病毒进行检测,并对慢性牙周炎的致病机理做出进一步的研究,进而为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敏,缪羽,李利.慢性牙周炎EBV-1和HHV-6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12(05):23-24.

[2] 吴亚菲,赵蕾.牙周病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8(07):33-34.

[3] 吴燕岷,陈莉丽,严杰,孙伟莲.不同牙周状态患者龈下标本中EB病毒感染率及其与牙周病变程度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5,64(45):56-57.

上一篇:Wnt和Notch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和乳腺癌干细胞中... 下一篇:肯德尔·沃尔顿论艺术的三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