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点滴谈

时间:2022-05-23 11:20:55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点滴谈

数学课堂的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运用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升华。

一、策略一:合作互动,提升信息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合作策略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是一种复合活动。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的群体关系对学生学习和知识的掌握的影响是强有力。而合作的策略能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来,增强课堂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小组的需要制定进行合作的小组人数。

【课例】:五年级《校园的绿化面积》

环节一:

合作之前师生、生生信息互动是分工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师:在计算校园的绿化面积之前我们要做些什么?

生:测量绿化的面积,拿到具体的数据。

生:要选择测量的工具。

师:是我们全班一起进行测量吗?

生:我觉分组好。

学生各自选择合适的测量场地和人数,制定合作分工,讨论实践的方案。

合作:一名记录、两人拉线(或者卷尺)、一人报数据。学生到操场以后,很快的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合作方案进行分工和合作,很好的开始测量工作。

环节二:

师:测量得出数据以后,我们要怎样计算出自己小组测量的绿化面积?

生:先要看看我们测量的是那种形状的面积,再选择计算公式。

生:老师,数据中不可能都是整数啊。

生:可以用四舍五入求整数。(学生还没有学过小数的乘法)

师(赞赏)

生:先整理,再计算,这样会精确一些。

师(同意观点)

学生按照测量小组合作整理的数据全员参与计算面积以后交换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各个合作小组将所得数据交换审查、然后形成结果。

在学生合作中,教师将主动权和参与权交与学生,学生通过合作形成可行的实践方法,教师相机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小组合作的成功,在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化对方法的反思和应用的提升,引导学生将实践的结果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二、策略二:问答对话,诠释教学文本,促进思维生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答对话被称为“诘难”,是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发问使学生发生思维的困难,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思考获得知识,即便是错误的答案,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结论。

【课例】:二年级《观察物体》

师:观察图,你会发现什么?

生1:四个小朋友给小猴照相。

师:小朋友都怎么站的?

生2:小朋友每人站在一个地方照的。

师:你会用方位词来说说吗?

生3:在小猴的前面、后面、右面、左

面照的。

师:你能说的更完整些吗?

生4:小红站在小猴的前面照,小芳站在小猴的后面照,小云站在小猴的右面照,小玉站在小猴的左面照。

师:真清楚,猜猜他们照出的相片都一样吗?

学生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

生5:不一样的。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照出来的不一样。

此环节中教师层层发问,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得出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的物体的是不一样的结论。在对话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深度、难度和精度要适当的进行调控,引导学生理解教学文本,促进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对话还可以是生生的对话,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回答。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应该从调动学生思维的入手,让学生动口、动脑,教师从旁鼓励、指导、释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从不同的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三、策略三:自学尝试,激发能力,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的学习态度。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文本适合学生自学。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去自学完成,也要考虑到学习效率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确定自学纲要,引导学生自主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五年级“统计”

可以确定如下自学纲要:

步骤一:课前调查收集可以用来进行统计的数据和现象。

步骤二;

(1)明确自学目的任务

(2)出示尝试题目

(3)了解图中信息,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进行信息反馈。

步骤三:

(1)独立完成四张简单统计表的数据填写,引起思维冲突,四张分散的统计表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非常麻烦。

(2)出示例题复式统计表,填写数据。

(3)比较,得出结果,分析想法。

(4)交流自学成果。

步骤四:

完成复式统计表的应用和实践。

通过几个步骤的确定,帮助学生完善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自学要有序,有效,学生自学完学习内容,这时他们更想知道自己的自学结果。教师及时地进行检测,讲评,或组织他们合作交流自学成果。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通过的自学,对新知获得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学生自学结束后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教授,这时学生会带着在自学中对某些知识的疑问而听讲,此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既突出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自学中的盲目性。而这样的在学生自主学习以后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环节的延续和深化,是对学生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当堂作业”中不出错或少出错的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充分的得到发挥。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隐性的,长期的。学会自学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下一篇:英语教学如何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