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1 08:42:58

浅谈“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教学

人文关怀就是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出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以语文学科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灵、个性、情感和道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能正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等各个方面达到和谐的状态,从而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

一、关爱学生,释放情感

“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既要关注其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也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语文教师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呵护和发现学生的进步,耐心地营造其成长所必需的和谐氛围。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有情,把浓浓的情化开,浇灌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释放出积极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亲热的话语,一句由衷的夸奖,一个亲切的动作,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爱的波澜,情的荡漾。教师的这一份关爱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培养起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并期待他们能取得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闪现出人文关怀的光芒。

另外,作为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的过程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示范性,本身就是学生身边一部极具说服力的“教科书”。教师强烈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学习心态、顽强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朝着更远、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同时,课堂也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学生阅读时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那么何谓体验?体验就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身经历与验证。这里既有情感因素,又有认知成分,二者相互交融在一起,以“情感体验”为中心,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另外,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刻意追求所谓的分数,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三、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

首先,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再次,要教出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出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敢于把自己在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体验告诉学生。我在教《麦琪的礼物》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我播放了《泰坦尼克号》中最感人的画面,学生们被感染了,对爱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

为了让人文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就不能忽视。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和培养道德情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养成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时,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轮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的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只有将“人文关怀”真正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悉心关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充分展示人性的魅力,表现出对学生全面的关爱。

上一篇:对课文的功能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化学教学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