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堂从学生自主学习开始

时间:2022-05-23 09:14:31

开放教堂从学生自主学习开始

[摘 要]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界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鲜明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挖掘课堂开放的基础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确立课堂开放的借力点;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开放的增值点。以教助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 教学 主导 主体 自主 开放 尊重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任务的主要平台,它是师生交流和成长的地方,是课程以及教学、评价、学习等活动相互融合的综合体。这就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都在呈现着各自的角色定位,课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域。新课程观念的深刻变革,是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课堂为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样提倡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界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更鲜明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的高效性。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着教学模式的突破,处理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坚持课堂开放性。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挖掘课堂开放的基础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积极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最主要的体现,在于有意识地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走进知识的世界,大胆设疑、自觉思考、主动释疑或提问来解决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教师实践主导性的作用,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我主要从以下入手。

1、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发地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教师经常性的督促和规范化下逐步形成的。语文学科的自学从学生自主掌握每一篇课文的字词入手,积累、品味美句并形成对文本整体的自我感悟,又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索,补充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为了让学生形成习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要让学生回馈和分享他们的自学内容并予以鼓励,这样既坚持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又引导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强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自主学习,教师就必须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手利用起来,强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练听,要求学生课堂听讲时要抓住重点边听边记,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时不时地让学生点评同学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练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教师不仅要营造课堂朗读的氛围,还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思考就会有话可说,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学生的各抒己见才能形成真正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练读,语文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是师生与文本作者的一种意识上的对话,也是语文课堂保持鲜活的一种方式。读词语美句、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读学生的随笔和习作,以此加强语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吟哦讽诵、圈点批注、或精读或浏览、朗诵比赛品味阅读的乐趣,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

练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经常的带着学生进入思考的空间,并“等待”学生的思考。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思考不会无缘无故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有让学生思考空间、思考价值的问题,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能给学生提出思考的方向,思考的方法,多思多活,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合作者和服务者,在学生想弄明白而不明白之处加以点拨和引导,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体现点。

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确立课堂开放的借力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为此,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开放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发展学生为主体的,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让课堂灵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把“实”带进课堂,开放教学的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处处是语文,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的学习的背景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网络世界,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如:观察校园一角,以此为课题坚持写观察日记;感受亲情,印证“亲情感悟”单元所流露的母子之情、父子之爱、祖孙之乐;走进社区文化,所在社区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特色人物,使学生学到比课堂上更珍贵、更鲜活的知识;搭建网络平台,搜索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补充阅读,在虚拟的世界探讨共同的话题,交流更自然而显得愈加开放,形成“头脑风暴”。

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譬如在学习“热爱家乡”的单元中,学生产生了对自己家乡了解的愿望,为此利用这样的情结,在课堂上引入了本地的“水八仙”文化,通过网络的搜寻、向父母打听、甚至亲自去田间拍照和采摘,这堂课让学生受益匪浅,大大扩大了课堂的物理空间,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上一篇:黄历与大数据 下一篇: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