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与医院感染

时间:2022-05-22 11:18:38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

【摘要】 目的 加强手卫生,降低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分析手卫生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手卫生的措施。结果 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管理,改善设施,强化手卫生意识,提高依从性,降低感染率。

结论 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

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医务人员的手就是医院感染相关病原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洗手和无菌技术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多项研究表明正确执行手卫生规范,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

1 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污染

医务人员手上细菌携带率为20~30%, 一般性的护理操作,如量血压、协助患者坐便盆、吸痰、换药等带菌10411CFU/手;调查发现工作人员手上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5%,大量资料证实医务人员手部污染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洗手

2.1 洗手的目的:为了消除和杀灭手上的微生物,切断通过手的传播感染途径。

2.2 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标准及指征:

2.2.1 卫生部修改并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2.2.1.1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2.2.1.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2.2.2 洗手指征

2.2.2.1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2.2.2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2.2.2.3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2.2.2.4 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2.2.2.5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2.2.2.6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2.3 洗手的现状

正确的洗手时间>10~15 s,每日洗手频度应保持在40次。虽然大部分医护人员能认识到洗手的原则,但是坚持正确洗手的较少。通过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50%的人是在不洗手的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只有三分之一的医务人员做到必要的洗手次数。对110名医护人员手进行细菌监测,监测结果医生手合格率为47.9%,护士手合格率67.1%,双手全部合格率为53.2%,不同科室带菌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手术室、重症监护护士手合格率高。大部分认为洗手不方便,而且戴一副手套检查多个患者,可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机会。

2.2.4 影响洗手的因素

各项操作常规中都有洗手这一规程,但是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未都去重视这个问题,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洗手和缺乏洗手的自觉性;医院的洗手设备不完善,如洗手池少;洗手皂液、手消毒液对皮肤的刺激性等;缺乏手卫生意识;认为洗手是对患者的歧视。

医护人员手部清洁的监测结果好与坏与下列原因有关:

2.2.4.1 住院人数增多、工作量大、超负荷运转、导致清洁手的次数减少。

2.2.4.2 环境、物表、空气不净。

2.2.4.3 洗手方法不正确。

2.2.4.4 不用抗菌洗手液,未使用纸巾擦干。

2.2.5 手清洁消毒的种类

手清洁消毒包括:卫生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卫生洗手是一般的流动水、抗菌洗手液洗手,可将手上的60%~90%微生物除去,结合刷洗,微生物清除率可达98%,大量试验证明用洗手液和清水30s后,可以使手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式菌等暂住菌减少99%;卫生手消毒是使用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上暂住菌群;外科手消毒是指用机械刷洗及消毒液清除或杀灭手上暂住菌群并减少手上常住菌群以防止手术过程手套破裂而引起的感染。

3 对策

3.1 制定和完善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级人员手卫生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六步洗手法、手卫生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护手措施。

3.2 改善洗手环境,定期检查洗手池、消毒剂、清洁剂、干手纸巾等是否符合要求。

3.2.1 用流动水洗手

3.2.2 禁用肥皂盒

3.2.3 洗手后,用一次性纸巾擦干

3.3 提供手消毒剂,方便有效,在患者之间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后使用。

3.4 规范洗手,在科室每个洗手池上张贴六步洗手法,按规范洗手,合格率不断提高。

3.5 加强手卫生监督,定期进行手微生物监测,每次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以提供事实数据为基础,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增强执行手卫生制度和规范的自觉性。

上一篇:浅析门诊护理差错与管理 下一篇: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知识调查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