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质量工程管理效能提升的策略

时间:2022-05-22 09:50:45

高校质量工程管理效能提升的策略

摘要:“质量工程”全称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经过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其核心内涵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自开始在我国各地高校实施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高校质量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由于责任主体多元,目标与任务的类型及层级多,项目管理在政策执行、立项评审、过程监管、绩效评价及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制约了管理效能的发挥,需从政策引导、评价导向、监督模式、绩效激励和效能发挥等方面予以完善。本文主要探讨高校质量工程内涵及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一些质量工程管理效能提升的策略,以期为高校质量工程顺利实施和发展提供经验,最红结合案例验证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后的效果。

0 引言

随着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对高等教育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段内成功地把精英式的高等教育迅速的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同时,并没有出现众多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型时期出现的动荡怪圈现象,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科研工作者杰出的贡献,为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但是大学高等教育多年持续扩招已经使很多高校出现了办学条件严重跟不上招生数量的紧张矛盾,有的高校班级严重超员,教室数量以及教师人数严重不足,以至于部分高校的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强调:“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并且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教育领域倾斜,投入大批资金用来支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师招聘培训,缓解了部分高校扩展人数跟教育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堪称事关质量的世纪之举。本文主要对高校质量工程管理效能如何提升做详细研究。

1 “质量工程”的系统架构及实施意义

1.1 “质量工程”的系统架构

“质量工程”按期内容结构,可以用“质量工程”系统架构图表示(如图1所示)。

1.2 “质量工程”的实施意义

国家要想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化浪潮势头强劲、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国家适时启动“质量工程”,不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 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质量工程实施的几年里,每个高校都能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一些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等。但也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在许多地方高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监管方式粗放,过程管理松散

“质量工程”项目在申报与评审环节已构建起比较规范的指标体系及工作流程,但对于项目立项之后如何监督与管理,则标准模糊,要求空泛。现行体制下,政府部门在项目立项之后虽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项目自查和抽查,但工作基本停留在形式审查层面,很少进行严格的绩效评估。同时,由于项目建设密度大、周期长、类型多,政府部门无暇顾及每一个项目的过程管理,管理责任主要以项目合同书或建设任务书等行政性契约形式授权项目负责人及所属部门进行自我管理和监督,这一制度设计使项目建设基本以内 部纵向监督为主,外部横向监督处于缺位状态。

2.2 奖惩机制不完善,项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质量工程”项目现行管理模式属于典型的审批式管理,项目一旦通过评审获准立项,项目建设经费多数一次性全额划拨(近年来有部分项目开始采用分期拨付方式),项目建设实效与经费资助额度不关联,导致优质项目缺乏激励机制,劣质项目亦很少被警示、限期整改或撤项,客观上造成项目负责人“重申报、轻执行”。同时,项目淘汰机制不健全,项目一旦获得批准或通过验收,相关荣誉称号及资质缺乏期限管理及淘汰机制,造成相当一部分项目有名无实,出现诸如精品课程网站无法使用,教学名师已脱离本科教学工作岗位,特色专业已无特色甚至流于平庸等,尴尬境况。部分项目虽已建立起问责机制但缺乏实施细则,对问责主体、责任承担及处罚方式的规定不明确,导致制度落实困难。

2.3 广大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

很多高校的广大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其中不乏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但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在推进质量工程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为争取到更多项目,千方百计集中优势资源,临时组建教学团队,对项目进行突击“包装”,而不是着眼于设法激励、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且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审,津贴发放、优秀人才评选中,主要考核科研成果,很少考核教学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学业绩很少作硬性指标要求,造成广大教师,尤其是一些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不愿意投身到本科教学之中。

3 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策略思考

3.1 强化政策引导

由微观审批式管理转向宏观指导与监控针对“质量工程”政策导向被异化的倾向,项目主管部门应摒弃以审批代替监管的管理理念,改变目前以竞争性申报为主的单一布点模式,拓展资源配置的形式。在保留一定比例竞争性申报项目的同时,增加先立项后资助,立项不资助,通过认定后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将经费资助额度、建设目标和建设要求等以打包方式下放到各高校,赋予高校一定的统筹决策权。每年度的经费总额根据项目建设绩效动态调 整,优质项目给予奖励,不合格项目削减或取消经费资助并限期整改或撤项处理。竞争性项目定位于好中选优,强调扶优扶强,旨在发挥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自主布点项目强调扶特挖潜,将校际之间的竞争转为高校内部的竞争,引导各高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及特色培育。在下放项目立项审批权限的同时,政府将管理工作的重心下沉、后移,工作中心由传统的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督,使自身从事物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质量监督及绩效评估,定期组织申报认定,切实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3.2 完善教学团队的外部环境

主要是指校院必须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的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比如说,团队活动地点、基础设施、教师的培训机会、专项基金等,这些能够为团队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学校还应该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

3.3 师资队伍多元化

高校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从加强人才培养策略上着手,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应用型”的目标定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具体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专兼结合,建立起一支有高深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3.4 发展合理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即系统设计教育各环节,整合可用教学资源,实施以“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完成校内教学,以“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完成行业教育,第一课堂和丰富的职业性学生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技能学习和训练的提高。充分体现能力培养为主原则、面向市场原则和符合性原则。完善多证书制度、技能考核制度,落实质量优先原则。遴选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微格教学等教学法,与教学活动配套组建教学教法群。并逐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完善网络教育系统。

3.5 大力发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社会实践6大模块构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见习、顶岗实习等。

3.6 加强信息公开,构建社会参与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

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网络监督已成为一种可以倚重的外部监督力量。“质量工程”项目不同于科研项目,对保密的要求一般不高,可通过对项目信息的全面、深度的公开,构建社会参与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在项目申报环节,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将项目的规划设计、申报评审、检查验收标准及推广应用的预期目标全面向社会公开,引导社会机构有序参与质量监督,从源头避免暗箱操作。在项目评审环节,逐步淡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指导,在确定政策、明确目标、完善指标体系和问责机制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授权第三方组织或机构来组织具体的评审工作,避免政府主管部门自身既当裁 判员又当运动员,从根本上杜绝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在项目建设环节,建立项目建设进展年度报告制度,规定项目组定期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建设进展,阶段性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及时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为社会公众、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同行专家及学生的监督提供便利,构建人人监督、时时监督、各环节无缝监督的监督机制。

3.7 突出过程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项目监管方式粗放,过程管理松散问题,应着力处理好项目申报与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常规的关系,实现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的有机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委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或教学评估中心等有资质的第三方组织,将项目的自查、互查等要求落到实处,对建设单位的自查结果及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报告,适时进行抽查,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对建设目标出现偏移、建设任 务落实不到位,资源配置不规范等情况及时提醒和督促,确保项目建设目标的有效实现,避免政府直接管理可能出现的越位、缺位或错位。在强化制度约束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有意识地加强质量文化的建设,提升师生的质量意识,发挥质量文化潜移默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将质量至上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教师不断追求卓越,自觉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期行为,使项目建设目标深度渗入教学各个具体环节,激励、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及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4 案例分析

黑龙江科技大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2006年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黑龙江科技大学抓“质量工程”的明显成效。

4.1 与黑龙江工程学院建设成果对比分析

由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黑龙江科技大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整体上与黑龙江工程学院相当,“质量工程”建设获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4.2 与全国综合院校建设成果对比分析 “质量工程”建设共分6个方面17个项目,是一个系统的建设工程,本文主要列举与煤炭类专业和煤炭类院校相关的、惠及面比较广的部分数据,分析其共性特点与内在关系,由表4、表5、表6可以看出。

5 结束语

提高教育质量是时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地方高校要继续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共同把我们的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骏飞,李孝东.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6(05).

[2]王骏飞,李孝东,付明.曹景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规范化管理及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6(04).

[3]王骏飞,王亚辉,付明.曹景萍浅谈高校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策略[J].经济师,2015.

[4]黄先开,杨鹏,冯爱秋.地方普通高校深化“质量工程”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

[5]郑开玲.高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15).

[6]卢曼萍,许Z.论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若干关系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7]廖红.“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新一轮质量工程集成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2(03).

[8]郑开玲.高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15).

[9]车艳.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职业时空,2011(11).

[10]张安富.正确处理“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11]唐春生.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提高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和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

[12]郗霏,O永刚,郑葵阳.建设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4(32).

[13]罗平.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思考――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5).

上一篇:软土地区下穿营业线全护筒跟进钻孔桩施工技术... 下一篇:洛阳市“十三五”时期第三产业产值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