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基于经典文本的所指及定义分析

时间:2022-05-22 07:17:01

资本主义:基于经典文本的所指及定义分析

摘 要:对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一学术公案的回顾表明,何谓资本主义是一个基本主题,对它的回答涉及到诸多重要问题的理解。通过对经典文本中“资本主义”的用法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具有不同的所指,彼此不可以混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所指是: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显然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是不现实的。考虑到社会形态的特殊重要性,对资本主义给出如下定义:资本主义是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以私人资本雇佣劳动作为其基本生产关系、以市场作为基本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形态。

关键词:资本主义;所指;马克思;;社会形态

何谓资本主义,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看到,给出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内,要求有关“资本主义”的定义放之四海百皆准也很困难。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们经常用资本主义指涉不同的事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有着不同的所指。尽管这些不同的事物在经过资本主义修饰之后,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据它们的不同所指分别给资本主义下定义才有可能和必要。基于这种理解,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最主要是《资本论》和《选集》――的梳理,澄清经典作家所常用的几种所指,并以此对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给出一个定义。

一、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一桩学术公案的回顾

十多年前,国内有过一场有关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的讨论。在《资本主义萌芽情结》一文中,李伯重引用布劳代尔的说法,谓马克思本人从未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1}随后许清江对文中的惊诧表示惊讶,认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2}其他学者也加入这场持续数年的论争。大抵上,讨论可以分为两派,其中一方认为,马克思只是使用过形容词“资本主义的”,而未使用名词“资本主义”。{3}而另一方则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广泛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制度”等概念,都是从名实相符的经济制度的涵义上对资本主义的说明。“最早从社会经济制度涵义上运用‘资本主义’概念的,正是马克思。”{4}对于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2004年蒲国良作了一个综述,基本上可以视为讨论的结束。{5}纵观这桩学术公案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马克思虽然通常没有使用单独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名词,而是以“资本主义+其他”的方式出现,但晚年的一些篇章确实使用了“资本主义”这个名词。{6}比如《哥达纲领批判》中说“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国家……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7}第二,马克思的著作无疑是理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文本,哪怕他很少或者没有使用“资本主义”一词。

至此,就马克思是否使用“资本主义”一词这一本事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结束,但蕴含在争论的深层原因却远超于此。当时的争论虽然着眼于文本,但旨趣却或明或暗地指涉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如何区分的问题。一方的言下之义认为,因为马克思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可能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因此存在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必要性。而另一方对这个问题所以反应激烈,绝不仅仅因为这个语词运用这样一个很小的事情,而是或多或少担心对方所隐含的倾向。

二、经典文本中不同的“资本主义”所指

资本主义可以有许多种所指,比如在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资本主义解释为某种精神,以为资本主义的清教伦理强调节俭,理性计算,由此导致了西方世界的兴起。{8}这种具体所指与马克思主义注重经济社会基础相背,而且也不符合历史事实。{9}此外,还有将资本主义定义为一种网络、信任结构、谋利方式,等等,不一而足。尽管这些形形的定义都有可能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某个方面,但显然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不可同日而语,本文均不予讨论,而仅仅关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一些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经济学家所给出的资本主义定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论述比较接近,比如一本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如此定义:“资本主义是这样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雇主以盈利为目的雇佣工人生产并出售产品和服务”。{10}这样的定义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但仅限于经济制度,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本文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外的论述不做全面的综述,而全力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用法。

这里,笔者想提醒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许多地方都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一词――不管是作为修饰语,还是名词。考虑到即使是修饰语,也不可能不指向某种隐含的“名词”。而这些多处所使用的资本主义,虽然都包含了某些相同或重合的意义,但毕竟具体所指仍然存在着重要差别。因此,重要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名词形式,还是形容词形式,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资本主义所指的是一种什么事物。下面本文分别主要以《资本论》与《选集》为对象,简要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使用的“资本主义”的具体所指。这里我们特别关注作为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这三个彼此关联但绝不可混同的所指。

首先,资本主义指一种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11}应该说,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使用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或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用语,大抵都指这种情况。比如《资本论》第二版中的跋数数提到的情形:“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12}《选集》中的类似用法也非常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到,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3}“中国尚少新式的资本主义的农业。”{14}《论持久战》:“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15}这些作为名词的资本主义显然应当指的是生产方式。

其次,资本主义指一种经济制度。这一所指偏重经济占有,尤其是所有制。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毫无疑问存在着联系,但两者毕竟并非同一事物。“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16}这里说明:(1)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必然决定相应的经济制度,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同时(2)经济制度更偏重的是生产的社会方面,而生产方式则相对偏重生产的物质方面。《资本论》第二版的跋:“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17}同样在该文中,马克思引用的一位俄国作者的评论也这样说:“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8}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对土地革命时期的论述是:“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不是违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的,而是坚决地执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的。我们在实际斗争中没有一项政策不适合这种任务。我们的政策,包括没收地主土地和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在内,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范畴内私有财产制的界限以外,并没有实行社会主义。”{19}这里的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但所以它符合“资本主义范畴”,那是因为它符合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矛盾论》:“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说来,这是矛盾的普遍性。”{20}此处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各国都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但发展形态不一样,因此,有些国家虽然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由于它尚未占统治地位,未便将整个社会称作“资本主义社会”,比如当时的中国。这也引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三个所指。

第三,资本主义指一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比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更为综合,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这就是说,除了经济上的因素之外,社会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上层建筑均处于一个总体上相互适应、相互支持的状况,它们与经济制度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共同体。而社会形态则是这个共同体的抽象的概括。在《资本论》,用资本主义修饰社会形态或将资本主义修饰社会形态的地方并不鲜见。“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21}《实践论》指出,“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22}这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也出现了“资本主义”。从上下文意思来看,应该说两者所指的同一个事物,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23}这里,前半句的资本主义萌芽,指的应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间的外国资本主义,偏重于生产方式,而后半句的资本主义社会,则明确为一种社会形态。

三、选择社会形态作为定义视角的意义

何顺果先生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定义,实际上就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因为他按照其对‘资本’的独特理解把资本主义看作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这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志。”{24}这句话颇有可商榷之处,后半句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为资本主义――这里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志,这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这里指社会形态――是两种事物,尽管它们存在着密切关联,但并非一物。这里存在着逻辑上的谬误,{25}因为存在如下两者并不对应的可能状况:第一,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形成,它有可能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出现,但尚未居支配地位。第二,非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只要它不占有统治地位,比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看,这种逻辑上的不一致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比如,工场手工业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存在工场手工业,并不一定说明当时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否则,中国的明代就足以称之为资本主义了。资本主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指一个包含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等等在内的一个社会总体。不能因为在某个时期出现了某些因素,就将该社会视为资本主义。这些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某些资本主义因素,最多仅仅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由此可见,有必要摒弃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相混淆的逻辑。对资本主义的把握至少应当从这几个层次分别进行。本文将限于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的定义。

第一,社会形态是一个总体判断,而所有制或生产方式是单维角度的定义。尽管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有其不可替代的讨论价值,但社会形态显然运用的更为频繁,并且其他层面的所指――比如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往往也是从社会形态的所指中衍生而生。比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指的是所有制,如“资本主义”工商业。单独使用的“资本主义”则基本上指社会形态。而将“资本主义”与其他层面联系起来的时候,则是从社会形态这个层面的延伸,如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社会形态的论述构成资本主义的通常用法,并构成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参考。在《选集》和《邓小平文选》中,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提并论时,往往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使用的。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指出,在民族抗战任务中建立的民主共和国具有两种可能前途,“它的前途虽仍然有走上资本主义方向的可能,但是同时又有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力争这后一个前途。”{26}1982年10月4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27}只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存在,在社会形态层面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讨论仍然将继续下去,而通常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作的区分和讨论也是基于社会形态这个层面的逻辑。

第三,社会形态的定义并不否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但力求从本质和总体的角度来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不可能是纯之又纯的单纯的经济制度,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具体的现实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不属于其本质的内容。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会存在着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以及一些前资本主义小生产的因素。

四、资本主义:基于社会形态的定义

本节试图将马克思所散见的对资本主义的解释综合起来,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对资本主义作出定义。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基本方面,而生产关系方面又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方式这两个方面。由此,对资本主义给出如下定义:资本主义是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以私人资本雇佣劳动作为其基本生产关系、以市场作为基本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形态。该定义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资本主义以机器大生产作为其物质基础。一种完整的社会形态必须将生产力考虑在内。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者,攫取剩余价值的制度,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社会。{28}这一定义抓住了资本雇佣劳动这一特征,但是忽略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如此解释,则有可能将许多“资本主义萌芽”也视同“资本主义”。此外,逻辑上完全有可能假设这样一种社会:即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仍然停留在小生产或者至多是工场手工业的协作生产上,但生产关系却是以资本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根据这一解释,这样的社会也会被视为资本主义。但是,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大发展构成了其中一个核心要素。比如《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所创造巨大的生产力的描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9}

《资本论》第一句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的堆积’”一语中。{30}“庞大”虽然只是一个形容词。但在马克思的理解中,也只有在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做到这个地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形式中,马克思虽然承认,简单协作与分工协作都可以算作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只有机器生产,才真正让资产阶级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他认为,“机器使手工业的活动不再成为社会生产的支配原则。因此,一方面,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职能的技术基础被消除了。另一方面,这个原则加于资本统治身上的限制也消失了”。{31}也就是说,只有到了机器生产,资本家雇佣劳动才内在地有了其必然性,而且资产阶级的统治才真正得以确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断言,“机器成了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32}

将机器生产作为资本主义定义的组成部分,还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机器生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密不可分。机器迫使手工业者失业,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分离,而资本家从而确立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是由于采用机器而产生的”{33}。如果没有机器生产,雇佣劳动仅仅只是一种偶然的经济制度,只有在机器生产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其他几个条件才能够彼此契合,并形成一种整体上稳定的社会形态。

将机器大生产纳入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还具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意义,它界定了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起始点: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形态,不管在它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方面与后来的社会存在着多大程度上的相似,都不可以算作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最早仅可追溯至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的英国。本文这一定义也符合学术界在使用资本主义的一个共识,即是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界定为大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34}

有必要指出的是,即使在马克思本人的用法中,许多用法与本文的定义不尽相符。比如,他认为,手工业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协作,也属于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35};马克思曾提到,16世纪就已经是资本主义时代{36}。而另一个相关的语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资产阶级革命”时往往指涉多种情形{37}。但是,考虑到《资本论》这本最重要的著作以及马克思的绝大多数论述都指向工业资本主义,因此,将机器大生产作为资本主义这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基础是合适的。

第二,资本主义以私人资本雇佣劳动作为其基本的生产关系。资本雇佣劳动包含着数个对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首先,资本决定了劳动时间内的劳动力使用。资本家根据劳资双方的契约,在规定的期限内控制了工人的行动权利。工人的劳动事实上是不自由的,因为他无法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来全面发展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来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探讨了工人的片面化和碎片化。其次,资本控制了生产环节,决定了生产的方向。戴维・诺布尔深入探讨了数控机床研发的历史,指出,事实上存在一种可能更具有市场优势对工人也更友好的技术发展道路,但因为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工人无法对于技术发展道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最终技术按照资本的要求去发展。{38}最后,资本家而不是生产者夺取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由资本家所获取,这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常态,但并不是人类剩余价值归属的唯一可能。除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剩余价值归私人所有外,合作经济中剩余价值归合作社成员共同所有,而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由社会全体人民所有。在后面这两种经济制度中,劳动者除了补偿其劳动的必要消耗外,还同时拥有了部分剩余价值。“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39}

第三,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其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40}不仅如此,它也是资本运行的内在条件。市场的意义在于:首先,资本以货币的形式的出现在市场上,这在历史上是如此,在每天新形成的资本中,也是如此。其次,资本在这里找到了劳动力,从而构成了资本雇佣劳动,资本控制生产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环节。“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41}“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42}最后,市场的意义还在于,只有通过市场,资本才能实现它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即自身增殖和积累。

五、结 语

本文在区分不同所指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给出定义。这一定义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它有助于我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并有利于把握当代社会形态的本质。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合乎逻辑地可以对许多重要的社会形态问题给出判断,比如拒绝将资本主义理解成理性计算、单纯地追求利润等等特征;主张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历史地看,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果并非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也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4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不在于资源配置方式,而在于公有制,等等。

注 释:

{1}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1996年第8期。

{2}许清江:《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读书》1997年第1期。

{3}吴向东:《马克思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4期。

{4}卫兴华:《究竟何人最先从经济制度涵义上使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概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5}蒲国良:《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讨论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6}张卫良、周东华:《对马克思“资本主义”概念的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3页。

{8}这种观念的代表无疑是马克斯・韦伯。对于这个问题的综述,可以参见安德烈・冈德・弗兰克的《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高、高戈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对韦伯及其信徒的评判。

{9}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10}塞缪尔・鲍尔斯、理查德・爱德华兹、弗兰克・罗斯福:《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1页。

{12}{16}{17}{18}{21}{30}{31}{39}{40}{41}{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页,第832页,第16页,第23页,第24-25页,低47页,第407页,第244页,第167页,第190页,第193页。

{13}{14}{19}{20}{22}{26}:《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页,第8页,第260页,第318页,第287页,第264页。

{15}{23}:《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1-452页,第626页。

{24}何顺果:《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

{25}这里仅仅针对何顺果先生1997年的论文,他在两年后发表的《社会形态不等于生产方式》(载《读书》1999年第6期)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本文的论述与何先生后来的见解是相通的。

{2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17页。

{28}马克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应当承认,即使在马克思的论述中,有时也仅仅强调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单一的要素。“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4页)。此语尚不能够作为判别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标准。根据《资本论》的逻辑,从商品到雇佣劳动,到机器大生产,一直到利润、利息等等全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这是一个从细胞解剖直至到整体的过程。此处引文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章,当时马克思的对资本主义分析尚未结束。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5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4页。此为《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文本,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将此句改为“无产阶级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这两种表达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4}布罗代尔指出,许多历史学家试图将资本主义追溯于古代巴比伦、古希腊、古代中国、古罗马、欧洲中世纪和印度。但是所有这些用法,最后都被马克思的观念所取代。“马克思后的一种正统观念:在十八世纪末工业生产方式形成前,不可能存在资本主义”(《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43页)。布氏此语说明,虽然他认为,马克思并未给“资本主义”下过定义,但毫无疑问,最权威的观念却是马克思所提出来的。

{35}见《资本论》中论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两章。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4页。这里的“资本主义”偏重于经济制度,而不是社会形态。恩格斯也使用过“资本主义时代”一语,在《反杜林论》中,他说 “在资本主义时代之前,至少在英国,存在过以劳动者私人占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45页)。这里的“资本主义时代”应当主要指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

{37}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注释中,“资产阶级革命”一语极其常见,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己使用“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用语的地方并不多。比如,马克思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曾提到“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02页)。而恩格斯在晚年则偶尔出现过。比如,1889年9月15日,恩格斯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这样说道:“德国的金银开采使德国在1470-1530年在经济方面处于欧洲的首位,从而使它成为以宗教形式(所谓宗教改革)出现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7页。)”1893年6月27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恩格斯这样说道:“法国单独领导过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7页。)此外还有“十六世纪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7页。)这里所指涉的资产阶级革命,基本上都与工业革命不存在直接关联。

{38}戴维・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3}近年来,已经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的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指出,在中世纪的早期城市手工业生产与工业革命之间,存在着农村家庭手工业的阶段,这种从手工业行会控制下的城市生产向农村家庭手工业的转变,被视为突破封建主义控制一个标志。在这一段农村工业时期,欧洲并未很明显地被“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因素控制。国内有李风华:《小生产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补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讨论了这个问题。

上一篇:迁移融合,还是本土融合 下一篇:教科书的话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