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试验需要双向公平

时间:2022-05-22 12:08:05

药物试验需要双向公平

在美国一档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实习医生格雷》中,女医生格雷亲手把自己推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她负责的一个病人,是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年妇女阿黛勒,因为这位妇人和格雷的妈妈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格雷非常希望可以帮助她。

在目前,老年痴呆是一种不可以治愈的疾病。患者只会慢慢地遗忘前事,直至连亲人都认不出,连吃饭握勺都不会。电视剧中有一种新药在试验阶段,研究人员会把老年痴呆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用新药的实验组,一组是用市面上已有药物的对照组。

格雷非常希望阿黛勒能够用上新药。但是,按照法律以及相关药物研究规定,病人的分组是随机并且保密的。格雷不仅溜进了保密间查看分组情况,甚至还擅自将阿黛勒的资料与其他病人的对调,从而使她获得服用新药的机会。一旦被发现,她将负上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会被吊销医师执照。

这个情节或许会让观众迷惑不解。病人总是有权利获得她想要的治疗的;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病人阿黛勒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新药呢?在分组时,为什么不成人之美,直接给她新药呢?为什么连医生都被隔离在试验资料之外呢?为什么仅仅是调换了一下资料袋,格雷就有坐牢的危险?

这其中牵涉到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那就是药物试验。一种药物并不是直接从实验室就可以跳跃到零售药房的;它在被配制出来之后还必须经过基础研究、动物试验和人体临床试验以验证药效和安全性。与动物试验不同,人体试验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你必须要有固定的、数量比较多的、愿意配合的病人。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在医院里寻找病人以达成试验协议。

药物试验是公平的。研究人员必须告知病人一切危险的可能,并且签订同意书,而新药也是免费发放的;相应的是,病人必须遵守研究的安排,并且服从配合试验。

虽然听起来并不困难,但这个“公平原则”仍一路遭遇着非常多的破坏。

1932年,美国公共卫生署以免费治疗梅毒为名,召集了500名患病的美籍黑人充当试验对象,然而他们压根没有给予病人治疗,而是秘密地研究梅毒对人体的危害。这个项目一直到1972年被曝光后才终止。彼时,当年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已有一百多人因梅毒而死,还连带感染了他们中多数人的妻子和子女。

研究道德规范《赫尔辛基宣言》规定:“医学研究只有在受试人群能够从研究的结果中收益时才能进行。”先不说收益,起码也得无害啊。没错,卫生署的确不是这些病人染上梅毒的原因,也没有给他们吃什么毒药,但是卫生署欺骗了他们,而这耽误了他们自行寻医的行为,给他们的生命与家人带来了非常大的灾难。这是研究人员在破坏公平原则的最佳反面教材。

好了,在有了药、也找好了病人之后,就可以开始策划试验了。基本的思路是:把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一组用新药,一组用目前市面上最好的药物。最后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有无差异,如果有,那哪一组比较好。

看上去一切都很简单,但是现实永远不会那么天真。分组就是很棘手的一件事:你不能按照患者入院的顺序来分组,因为入院顺序和治疗时长与患者的病情存在紧密联系;你也不应该按照年龄分组,因为病人的年龄通常与他的抵御病魔的能力息息相关;更不能按照性别、籍贯、教育程度来分组……

那么,能不能按照志愿优先的原则来分组呢?答案是不能的。两组的病人会吞下相同模样的药片,他们自己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吃下的是什么药,这就叫作“单盲”试验,用以最低限度地减少“安慰剂效应”。如果病人急切地渴望着新药,就很难保证他病情的好转,到底是因为新药,还是他心中对新药疗效的信念。为了减少安慰剂效应,除了“单盲”试验之外,还有连医生都不知道分组情况的“双盲”试验。更有甚者,连负责观测结果、数据分析的研究员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他们只知道一群人是A组,一群人是B组,这样得到的结果才不会受到主观愿望的影响。这就是“三盲”试验。

一般来说,我们遇到难以取舍的问题时,都会选择抓阄。分组也一样,但是它的“抓阄”过程可科学严格多了。病人首先被按照入院顺序编号,然后再每人获得一个随机数字,然后再按大小排序编号,如此反复几次之后,再进行分组,这就好像玩牌时,总得“多洗几次”,牌才会洗得均匀。只有随机分组才能保证两组病人的情况不至于相差太多。

话说回来,格雷犯了多大的错呢?臭名昭著的“梅毒试验”堪称密布在研究人员心头上最大的阴霾,也为那些为了研究不顾病人生死的人敲响了警钟,而病人呢?病人也有服从配合药物试验的义务,这也是公平原则另一半的体现。

上一篇: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成本―效果分... 下一篇:颈丛麻醉下手法加静脉镇痛治疗冻结肩的机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