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5-20 11:21:32

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研究

摘 要:以苏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并试图寻求更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其产生原因,对苏州更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苏州;就业;劳动者素质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23-02

1 研究背景

国际私人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证券投资、商业贷款和直接投资等,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因其高度稳定性的特点而倍受各国的青睐。20世纪90年代在墨西哥、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证券投资的过度波动性,以及随后发生的短期商业贷款的恐慌性抽逃,而外商直接投资却与危机的爆发相关性极小,比前两者更适合金融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之所以能够幸免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并保持经济的稳定,主要归因于资本项目的不开放和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引资形式。在国际层面上,发展中国家之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日益激烈。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在致力于应用各种激励或促进措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层面上,外商直接投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州经济发展更需要外商直接投资,20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然而外商直接投资也同样存在负面效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目标与效应之间存在差距,况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对我们来说还处于比较新的阶段,尚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有必要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作深入分析,对其利弊能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的积极作用。

2 FDI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2.1 增加就业岗位

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导致投资主体直接雇佣东道国本地的员工以代替母公司的员工,而由此吸纳的当地就业人数的多少又取决于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的高低及其投资的产业和行业构成,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越高、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的比例越高,吸纳当地员工的人数就越多。

从本土化程度看,目前在苏州的欧美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为苏州提供了大量的普通员工和高级经理人员的工作岗位;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和行业构成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投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其次是服务业和商业,进而带来苏州“蓝领就业”(主要指第二产业及其延伸服务领域中的技术工人就业)的广阔空间。苏州地少人多,农村的就业矛盾一度非常突出。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分析,经过30年时间,不仅有130多万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就业转移,而且还容纳了大量的外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以后,苏州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2004年苏州年全市三资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33.3万人,平均每户用工180人,比全市工业企业户均用工数高出1.6倍。2006年苏州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从业人员152.81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08.90万人,增幅达2.48倍。农村中从事工业的劳动力由2002年的90.8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11.48万人,而同期农村劳动力总数减少了5.32万人,减少的劳动力多数流向了三资企业。

2.2 促使苏州的就业人员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聚集

在就业的产业结构上,由于FDI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因此FDI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的就业人员向第二产业聚集,随着外商投资企业逐渐注重服务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逐渐上升。在就业的行业结构上,截止2005年,我国的FDI合同外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63.66%),房地产(19.1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2%)、批发和零售业(3.06%)及建筑业(157%),而我国整体就业的行业结构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其他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建筑业,并且从1990――2005年间,农、林、牧、渔业的就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下降,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就业比重都有了一定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FDI对我国就业的行业结构在数量上的影响。苏州作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排头兵,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次于上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2位, 分别占到全省全国的32.7%和9.6%,外资也是集中于第二产业,并逐渐向第三产业靠拢, FDI对苏州就业结构的影响也是与全国的情况一致。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苏州市的情况显示,从事第一产业的9564人,占比9.1%,从事第二产业的63110人,占比60.1 %,从事第三产业的32420人,占比30.8%,这与苏州吸引外资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2.3 FDI提高了苏州劳动者素质

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所有消化、吸收、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工作,都需要人力资源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培养是外资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进步这一机制运转的关键。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因此开发出能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复杂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这种优势无法脱离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为技术和设备,跨国公司要保证海外投资项目能够顺利运转,实现投资目的,必定要依靠当地的人力资源,这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人力资源培训创造了条件。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战略地位的提高,跨国公司从技术到管理的本地化趋势都越来越强烈。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分支机构转移技术不仅仅是通过输出机器设备专利、所有权、外派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而且还包括对分支机构所雇佣的当地员工进行培训。此类培训涉及各层次的雇员,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到高级技术专业人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也涉及生产流程的各个层次,从最简单的生产操作到质量监督。培训的形式包括现场传授、举办讲座、外派强化培训,甚至到母国接受系统教育。尽管高层职务一般由来自母国的专家担任,但当地人士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苏州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总体水平偏低,2005年,苏州在职职工学历统计显示,大学以上人口占比9.2%,高中学历占比17.6%,初中学历占比47.8%,小学及以下占比25.4%。而很多先进的跨国大公司非常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东道国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随着许多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和纷纷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对苏州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训,在苏州培养掌握其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这不仅提高了本企业员工的素质,还为国内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成方式及教材。因而外商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州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也会促使苏州劳动力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知识结构,这对苏州就业的知识结构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苏州市统计局2005年经济普查的统计分析,苏州市的专技人才分布情况如表三所示,60%以上分布在第二产业,近40%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专技人才又相对度集中在工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中。2004年底工业专技人才31.74万人,其中将近3/4集中在制造业中,达22.39万人,占74.2%,建筑业7.09万人,占23.5%。第三产业的专技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占32.1%,卫生及社会保障占14.6%,批发零售业占8.6%,金融业占7.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7.5%,房地产业占7.0%。我们可以发现,外商投资集中的产业和部门,专技人才也相对集中,这与外资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高要求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从全市专技人才的地区分布看,如图一所示, 5个县级市共有专技人才28.05万人,占总数的57.2%;市区拥有21.01万人,占42.8%。拥有专技人才数量最多的是张家港市,达7.8万人,其次是昆山市,为6.7万人,常熟市位居第三,为5.7万人(具体分布见图一),专技人才的地区分布与外资的地区分布也是相吻合的。

图一 苏州市专技人才地区分布图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FDI对苏州的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FDI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2/3以上),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2%左右,而苏州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对于第三产业来说较小,FDI在第二产业的严重倾斜将削弱其对苏州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另外,FDI在苏州各行业投资的分布不适当将引起苏州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价格结构的失衡,特别是当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集中于苏州国内市场时将使苏州内资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导致一些内资企业倒闭,使那些原本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人员陷入失业的境地,并进一步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

(2)与国内企业员工相比,外商投资企业的员工享有较好的报酬和工作条件,将导致苏州高素质的劳动力(主要是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倾向于在外商投资企业就业,这一方面会导致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的匮乏,使其面临外企更为强大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外企对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高要求使得许多大学生被拒之门外,导致了苏州“知识失业”现象的产生。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着政府提供的诸多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和其他税收、降低土地租价等,同时利用我国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的缺陷进行低报利润、虚报成本和转移定价等,将很大一部分利润汇回母国,使得这些资金不能进一步用于苏州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对苏州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阻碍。

3 苏州更有效利用外资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建议

3.1 加强对FDI的产业投资导向

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苏州经济条件较好、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吸引外资已经逐步从重“量”向重“质”转变,应该严格按照《苏州市鼓励外商投资重点产业目录》,在引导外商重点投向能源、交通、高新技术和农业产业开发等行业的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就业这一重要因素,鼓励外商投资兴办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支持外商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参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收购和资产重组,尽量控制国有企业的破产,避免下岗职工大量流向社会。对挤占国内市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要予以坚决限制,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

3.2 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

在对农村劳动力以及城镇下岗职工的吸收方面,FDI的作用显然不如内资企业有效。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资本结构上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投资较多,规模比外资企业小,但单位资本所吸附的劳动力远远高于外资企业。同时也要提高苏州内资企业的竞争力,避免外国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排斥。此外,从深层次上改变苏州二元就业结构的现状,还必须采取市场的方法,使劳动力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流动。如果忽视客观现实条件,一味追求引进FDI的数量,盲目引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不合时宜地采取资本取代劳动,可能会重新形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结构“二元化”。

3.3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苏州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

苏州应加强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指导抓住人才培养环节,加快专技人才培训的社会化步伐。认真贯彻落实《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充分发挥国际教育园、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以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整合社会分散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拥有自身特色和优势教育资源的继续教育基地,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形成一个专业齐全、资源共享、各具特色、适应不同人才教育需要的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确立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从事专技人才的培训工作,加速构建全市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主体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层次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任志成.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二元就业结构转型[J].国际商务,2006,(3).

[2]王燕飞,曾国平.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迁[J].世界经济研究,2006,(7).

上一篇: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下一篇:论现代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