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和机制分析

时间:2022-05-20 01:26:07

进口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和机制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重要商品进口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通过对进口与战略资源安全、产业安全、国际收支、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了一些新时期进口战略的思路和防范进口风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进口 国家经济安全 机制

一、我国商品进口现状

2006年,我国货物进口总值为63376.9亿元,名义进口依存度从1985年的13.95%增至29.92%。除某些年份略有下降外,名义进口依存度总体表现出提高趋势。但如将汇率、外资规模扩大及加工贸易比例偏大等因素考虑在内,我国实际进口依存度并不高,但存在结构性依存度较高的风险,因为我国进口主要集中在技术、装备、能源等重要战略物资上。

2000-2006年,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比重在80%左右。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我国对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发展迅猛。1998-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1%提高到29%。在进口初级产品中,我国每年需大量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1871.29亿美元,比上年1477.14亿美元猛增26.7%,占当年进口总值的23.64%;原料、燃料进口继续快速增长,其中铁矿砂进口增长40.5%,原油进口增长34.8%。

二、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伤害,以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为核心内容。进口与国家经济安全紧密相关。进口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主要包括战略资源安全、产业安全、国际收支和就业等方面。

1、进口与战略资源安全

战略资源安全在此指战略资源的进口供应稳定,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它可通过进口增长速度、进口依存度等指标反映出来。中国的高速增长战略使资源需求急速增长,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中国在资源总量上可称丰裕国,但在人均资源分配量上却是贫乏国。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靠国内资源将难以为继,近年依靠国外矿石资源进行生产的产业开始出现。目前我国在战略资源安全方面、解决能源安全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的能源安全现在正面临四大风险:油价风险、油源风险、通道风险和政治风险。

2、进口与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在此是指进口的增长不损害一国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以简单的装配技术为主导的最底层,经济全球化进程使我国的许多产业丧失了独立性,民族工业缺少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无力应对跨国公司的猛烈竞争。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资本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已经表现出我国产业对国际高新技术和资本品的高度依赖。国内市场的供给量难以迅速提高,重要制成品的进口数量与国内供给量差距过大,会影响国内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确立,威胁产业安全。进口国别的分布会导致特定产业过于依赖某一国家,威胁产业安全。在我国的个别行业中存在进口国别分布集中的问题,如大量从日本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价格远远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商品,大量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妨碍一国主导产业的确立。

3、进口与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的安全受到进口方式、进口量、进口价格、进口结构以及进口主体变化的影响。进口中,如果大多数进口商品不是在国内加工后用于再出口,而是进入国内市场,就会恶化一国的国际收支。进口量过多会导致一国过度依赖进口,一旦进口价格上升,也会恶化一国的国际收支。进口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会降低国家宏观调控的控制力度,容易出现过度进口或无序进口的情况,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较大比重,国际收支仍保持顺差,外汇储备总量逐年增加,目前处于安全状态。

4、进口与就业

就业受到进口量、进口价格、进口方式和进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影响到一国经济的稳定。如果大量进口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商品,会导致国内同类产品企业的倒闭,增加失业人数;在进口结构中,如果大多数的进口商品属于制成品,不经加工直接用于国内消费,不利于增加就业;进口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减少会影响就业。市场开放与进口的增加使得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国内产品的最终需求会有所减少,从而间接导致作为派生需求的国内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阻碍就业增长。

三、规范进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进口是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出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适应我国全方位开放、迅速发展进口的趋势,政府应当适时、适度地调整外贸战略,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支持有效进口,利用进口带动产业升级

进口效益应直接体现在提升国内产业层次、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上。由于出口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鼓励进口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应是进口战略的重点。

2、推进重要商品和进口市场结构合理化

我国进口市场的集中度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进口总额中的国别和地区市场份额;二是主要进口商品的来源地份额。

从第一个方面看,我国进口市场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从总进口角度来说,市场分布集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危险要低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对主要进口国和地区的进口依存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说明双方对对方市场的依赖不对等。同时我国进出口流向还呈较大差异。

第二个方面是主要商品特别是重要战略物资的进口来源地过于集中。这个危险远远大于总进口市场集中的危险。因此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的重点应放在重要战略物资、关键技术和资本品方面。

对某些重要商品进口市场集中也要做具体分析,对那些进口量有限、市场供应充足、替代性强的进口产品,不仅不应分散市场,反而要强调集中采购,争取效益最大化。在关注进口市场结构合理化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进口依存的对称性,即一方面适度提高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量,防止贸易纠纷和贸易保护;另一方面促使逆差较大的进口市场对我国扩大出口,减少歧视,平衡贸易。

3、完善进口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我国贸易管理体制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迄今为止并未做到进出口管理一体化。涉及进口管理和制定进口政策的部门有商务部、海关总署、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发改委等,其在进出口贸易政策、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配合与协调。加之企业在传统经营范围上的分工延续,更突显了进出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针对这一局面,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进出口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提高管理效率。

进口管理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加强进口协调,减少企业由于自身利益和信息缺乏造成的进口无序和效益损失。进口管理要注意引导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革完善进口体制,调动企业进口积极性,充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口关税结构,鼓励企业及时合理增加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和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性商品的进口。三是通过及时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

4、建立开放性进口保护机制

实际上政府管理部门很难判断何谓不良进口,因此进口效益应由企业自己负责。政府职责是通过打击“非法进口”,依法维护进口秩序,保证合法进口的利益,最终达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

由于我国对进口一直实行较严格的控制政策,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专门应对进口突发事件和危机状况的机制。随着国内市场和外贸经营权不断开放,“进口威胁”正在上升,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我国有必要建立开放条件下的进口保护机制。

(1)法律保护机制。我们现有的《外贸法》、“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虽初步构成一套管理进口的法律体系,但与国外相比仍处在初级阶段,法律保护体系还不健全,主要存在的是法律缺位及法律不到位的问题。

(2)危机应对和紧急救助机制。这一机制是在法律授权的基础上,由国家高层成立的专门处理经济安全问题的机构,综合处理各领域经济安全问题。其中进口安全可由“国家经济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下设的进口危机管理小组负责。危机应对和紧急救助机制应包括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针对进口、特别是对与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进口,建立一系列跟踪监测指标,及时发现危机,防患于未然;二是根据进口危机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借鉴国内外经验,设计一整套涵盖不同层次应对措施的危机处理办法,形成有机的应对方案。一旦危机发生可启动紧急救助措施,通过争取国际援助或运用WTO规则,如采取“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等化解危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3)进口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进口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是进口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者可以是进口危机管理小组,但具体工作应由该小组会同相关信息部门、研究机构一起完成。加强进口宏观监测与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全国进口情况的统计分析,监测各类商品进口的趋势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二是要建立进口对产业损害的预警机制,提出判断产业安全及受到损害的指标体系,研究分析国际产业竞争力变化及进口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及时发出预警、预报;三是要跟踪我主要进口商品国际市场的供求情况与价格变化趋势,为宏观决策和企业开展经营提供依据与参考;四是在不违背WTO基本精神和原则下,通过完善进口行政许可制度、制定进口技术法规与标准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

【参考文献】

[1] 范爱军: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及经济利益问题研究综述[J].学习论坛,2007(4).

[2] 赵惟:国家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3).

[3] 苏波:提高物资储备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J].宏观经济管理,2007(3).

[4] 聂富强:对国家经济安全预警问题的思考[J].新东方,2007(1).

[5] 宋长青: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系列分析之就业与国家经济安全[J].中国统计,2003(1).

上一篇: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拐点的风向标 下一篇:物业税改革对地方财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