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写作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5-20 12:32:57

生命化写作的思考与实践

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对生活的真实体会和表达真实生活感受的愿望!写作不是“传经授道”,而是引导孩子去感受成长的酸甜苦辣,唤醒孩子写作的冲动。我尝试面向十六七岁的学生实行生命化写作教学,调动生命体验,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一、在阅读中建立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阅读鉴赏”为例。第二单元为历史散文,记人记事类文章为主,通过历史事件来表现人物,借助人物的塑造来承载历史,《左传》《史记》都是写人叙事的典范;第三单元是现当代散文,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巴金先生对的反思和人生的忏悔、梁实秋先生多年后仍不能忘怀的一次演讲,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阅读体会。结合单元阅读,教师要将表达交流与阅读鉴赏结合起来,例如推荐学生阅读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能让身负学习重压的学生产生共鸣,既能感受到母亲的爱子之心,又能联想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良苦用心,学生在体会细腻的母爱中,心存感恩。

以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不妨再听听学生的声音。在小组合作探究阅读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喜爱三毛的文章。他们推荐了三毛的一篇小文章,《有人送我一株草》,这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关爱,勾起他们对过往生活中美好片段的回忆,让他们懂得珍惜友情,懂得于细微处发现真、善、美,学会传递人间真情。因为是学生自己的推荐,他们会就文章的整体构思和文中情思做一些批注,会在小组开放的空间里交流感悟,也开始敞开心扉讲述身边的人与事,这些讲述质朴自然、真情流露。

在师生的阅读互动中,阅读交流变成了心灵的另一种声音,逐步提升着孩子们的审美趣味。读着读着,孩子慢慢就变了一个人。当真性情和真体会得到尊重,写作的冲动也开始被唤醒。随后,在阅读交流创造的情境中,学生进入生活随笔的写作,例如初中毕业后,同学聚会时失落的心境;宿舍生活中,几个男生的卧谈会;周末放学,尝试步行回家的所见所想;离异后的母亲,带着自己艰辛度日等等。慢慢地,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也帮助自己收获了学生的信任,师生关系走向默契。

二、创新作文命题,点燃写作愿望

“让题目和作文贴近学生生活,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写现在进行时,注意学生特殊的观察方式。”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如是说。有一个写作教学案例为证:很多小学生常写《记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意义”一词实在厚重,小孩子还理解不了,由此出现了不少虚构的文章;到了高中阶段,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愿意写《记一件最没有意义事情》,这样一个作文题考虑到了“非主流一代”的独有情绪,容许他们用文字来抒写这个年龄本来就有的冲动、叛逆和呼喊,老师竟可以读到很多真实感受,可以感受到这一代人在生活中的焦灼与思考,在“有没有意义”的思考中,学生的文字表达自然流畅了,思维力度也在提升。

好的作文命题能唤醒写作的冲动,而不是压抑人性的本能。作为老师,要尽可能去体会孩子的心灵世界,唯有理解和接纳学生,从他们的生命与情感的体验出发,才能让“儿童中心”深深扎根于教育教学,才能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通过借鉴吴非老师等人的做法,我形成了自己的命题作文思路。

高一第一学段的学生写《请不要偷走我的梦》,让学生在文字中追寻自己内心的梦想,思考成长和社会带给梦想的无奈与坚定;在六一儿童节来临的时候,布置命题作文《写给七岁时的我》,让学生写一封特别的信给过去的自己,虽然还是写童年,但是学生却通过这个命题进入了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读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很多学生联想到母亲年轻时的事与情,诉诸文字后,在分享交流中他们感受到两代人共同的憧憬,形成了孩子对父母的理解;还有诸如《父亲的爱情》《致未来孩子的一封信》《我猜,你错了》等命题,都让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表达的欲望被激起后,学生的文字往往让人惊讶。

到了高二阶段,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我曾以命题《树的眼睛》《遇见》《一种天气,一种情怀》为序列,让学生写“感受生命三部曲”,带领孩子们细心地去感受自然,重回土地,在质朴、自然中渐渐形成一份独特的、敏感的语文情怀。

到了高三阶段,则可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命题,师生共同写作。曾经和学生一起读俞平伯先生的《读书的意义》一文,学生说我们都来写写自己对读书的理解吧,恰逢当时“杨元元事件”也正被社会讨论着,他们也想听听老师的见解,于是师生一起就《读书能改变命运吗?》这个命题写了两课时,那些真实的生活体会、十八岁的思考在文章中流淌。在后来的写作分享和交流中,学生说这样的写作状态告诉他们“读书改变和提升了我们自己”。

三、尝试多样化写作形式

《罗兰小语》《守望的距离》都是基于生活的心灵化思考,颇受学生喜爱。以阅读为启发点,我让学生每天写100字,写那种谁都不让看的文字,写给自己的心灵。教师自己也写,通过主动展示自己的心灵笔记,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师生共写”成了一种默契后,学生开始在班级博客圈里发表自己的性灵文字,得到同龄人的更多关注和共鸣,全班形成写作和评论的良性循环。

再比如设立班级论坛。在班级中提倡就身边事和天下事“打笔战”,在课代表处放置精美笔记本,教师或学生自己每周一个讨论主题,全体同学自由发表见解。例如学生自己命题讨论“食堂青菜中的虫子来自何处?”他们写得有理有据,还引起了学校方面的关注和改进;教师命题讨论“小悦悦事件”,有学生大谈道德的滑坡,也有学生针锋相对“闭上我们道德的嘴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行动者”;政治老师也来参与讨论命题“奥巴马是美国梦的见证者吗?”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班级论坛后来发展到学生抢着提供话题,论坛笔记本中留言的学生越来越多,有见地的发言赢得喝彩,师生在一事一议中交流见解,也获得彼此情感的沟通。

再比如剪报评论。寄宿制高中时代学生的视野相对狭窄,手机阅读和微博关注容易导致碎片式思维,教师可以恰当引导学生的周末阅读。每周学生放学回家,要求阅读一本杂志、一份报纸,并将最有感触的文章或新闻事件评论剪辑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写上自己的旁批。学习小组间交流阅读剪报本,教师发现优秀点评,及时予以关注和“回帖”。这个过程既有阅读又有写作,学生“慧眼识文章”,用心写生命和生活的体会,逐渐发现生活中有大语文。

此外,小说续写、童谣创作、戏剧改编等都是特别能调动兴趣的写作方式,这些写作形式在师生间架起写作互动的桥梁,也为学生搭建了写作与生活的通道。

当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个性体会被我们真正关注时,有生命力的表达交流就开始生成。慢慢地,写作成了心灵运行的轨迹,成了生命活动的本身。用生命与情感的互动来引领高中生的写作,师生的生命力得以激活,其影响力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由课外再回到课堂,师生间形成独有的令人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语文生活世界。

(作者单位:珠海市北师大附属高级中学)

上一篇:与阳光同行 下一篇:器乐教学的理念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