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觉”的学生文化生成的实践

时间:2022-09-21 02:15:48

“生命自觉”的学生文化生成的实践

摘要:通过提升教师素养、重建课堂教学、建设班级文化及改革评价标准等途径来达成培育学生生命自觉意识,促进学生生命自觉成长的研究目标,让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渐成为学校生活常态,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渗透出生命自觉的气息,由此生成一种基于生命自觉的眼光和视角。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关键词:生命自觉;学生发展;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20-03

收稿日期:2013-08-16

作者简介:周德行,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江苏江阴,214446)校长;刘建锋,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

生命自觉指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李政涛认为,最早由叶澜提出的“生命自觉”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体制和制度、课程和教学以及策略和方法的方向与具体措施,是这一切的基础,以及衡量改革是否正确的标尺。[1]

影响学生生命自觉意识形成的因素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我们认为小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的培育主要是基于师生的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命自觉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如何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我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将“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确立为学校学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用“生命自觉”来引领学校内部管理改革、领导团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

一、提升教师——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关键因素

要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首先要提升教师“生命自觉”的意识。通过培育教师的生命自觉,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师“被发展”的局面。

1.组织学习更新自我

我们在课题实施时引导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改变教师头脑中的各种传统观念,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2.制定规划发展自我

教师在制定自己的三年专业发展规划时,学会剖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潜势,学会如何扬长避短,沉下去,悄悄做,在低调中发展自我。

3.微格课堂反省自我。

每学期录一节研究课,对照录像评课,找一面实践的镜子。学校教科室与教导处统筹协作,把科研与教研课整合,让教师走进微格教室。教师能看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不断地回放、反省,知道自己哪里应该改进。

4.教学反思重构自我

过去,教师注重反思方法,今天,我们更要引导教师注重反思方法背后的思想,让方法长在思想的土壤之中!反思要结合具体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对象,反思是盲目空洞的。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在听课、上课时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课上得也挺顺,别人的课也不比自己高明多少,于是听课评课就成了走过场。我们尝试引导教师观察不同的课堂,探究自己课堂“顺”的原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科研团队建设自我

学校从2010年起就成立了青年教师共同体,将同学科的年轻教师聚集起来组成一个教研、科研一体化的研究团队。共同体团结向上、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位教师。

6.名师专家引领自我

学校每学期都邀请名师来校讲课。如果说名师是参天的大树,那么他们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就是树上的花朵和果实,而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勇于探索、不断追求成功的精神才是向大树输送营养物质的根。我们引导教师在向名师学习时,不仅要摘取他们的“花朵”和“果实”,更要学习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从名师的成长历程中看到自己的前进之路。

二、重建课堂——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主要途径

我们引导教师边学边用,边学边改,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同时,尝试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指导自己的教后反思,逐步走出传统,重建课堂教学。

1.关注学生学习起点,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引导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做到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所教科目知识的前后联系了如指掌,对哪些过去的知识经验可以迁移使用,哪部分学生会迁移到哪种程度,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有弹性的应对措施。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便于我们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己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学生生命自觉意识的形成。

2.降低课堂教学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

为了改变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或由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必须改变课堂师问生答,大多数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降低课堂教学重心,努力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我们积极尝试叶澜的新基础教育理论,来降低课堂教学的重心。一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首先要求教师每节课给学生留下不少于十分钟的自主作业时间,在此基础上要求每节课至少有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二是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操作的空间。三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四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五是改变原有的评价形式。多采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评价,包括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等。[2]

3.多向互动,感受学生生命成长

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降低课堂教学重心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一是加强对课前教学预案的研究。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教学预案在课前就娴熟于心。同时从多方面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多种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二是学会倾听等待。教师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不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延缓评判,积极关注,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巧妙引导。三是注重课堂中的角色转变。课堂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多边参与和互动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准确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学生的各种表现,对有价值的信息应及时、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多向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3]四是加强课后反思。结合教师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形成和提升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信息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每天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动态生成,教学方式讲究灵活多样,教学过程追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才会生成一种动态的美,才会感受到学生生命的成长。

三、建设班级——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主要场所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班级管理制度等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班级文化,对学生有着自我教育的功能。

1.重建班级制度文化,从他律走向自律

我们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和重建,使得制度系统更加简洁清晰、底线明确、适度弹性、注重有效,能够充分发挥管理与引导、他津与自律的制度功能。

学校德育处按低中高年级分别组建课题组,对培育学生生命自觉意识的班级文化进行研究,开展“让学生成为班级主人”的讨论,引领教师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淡化“管理者”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逐渐形成互谅互谦、互帮互助、理解包容、民主平等的风气与氛围。

2.制定班级公约,激发自主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班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由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约束,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

3.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学校建立了班级岗位责任制,目标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如: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轮流执政”的值日班长、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等。

四、改革评价——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有力保障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教育弊端的根源,只有改革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动力,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学校从养成纳己的生活习惯、创设克己的生活氛围、养成美人的生活意识三方面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着眼点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

为发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亮点、个性、特色,促进和激励学生自觉快乐地成长,学校完善评优制度,丰富优秀学生的内涵,把评优活动贯穿在学期全过程。期中学校初评出部分三好学生和单项之星,在此基础上比较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进步,最终评出学期的三好生和单项之星,这些评价方式的改革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

我们致力于通过提升教师素养、重建课堂教学、建设班级文化及改革评价标准等途径来达成培育学生生命自觉意识,促进学生生命自觉成长的研究目标,我们期望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逐渐成为学校生活的常态,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渗透出生命自觉的气息,由此生成一种基于生命自觉的眼光和视角,透过此种眼光和视角,观世界,看他人,思自我……[4]虽然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持续的,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但我们会继续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4]李政涛.教育呼唤“生命自觉”[J].人民教育,2010(23).

[2][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研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6.279.

Practice of Generating Students’ Culture on Life Awareness

ZHOU De-xing & LIU Jian-feng

(No. 3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angyin 214446, 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students’ life awareness and facilitate their life growth, we must heighten teachers’ qualities, reconstruct classroom teaching, construct classroom culture, and reform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so that the relaxing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a common state of school life, and teachers’ values, thinking styles and behaviors are permeated with life awareness, which is imperceptible, eternal and continuous.

Key words: life awareness; student’s development; class culture

上一篇:南方群岛驾到AMD全新系列显卡正式 下一篇:基于VFP模式的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