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阳光同行

时间:2022-10-14 10:15:44

与阳光同行

田田的荷叶、弯弯的荷塘、薄薄的青雾……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让人们充满神奇的想象。

在株洲,荷塘区区域性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全面探索却让人感到阳光的热力。

伴随春天的脚步,我们走进荷塘区,走进这里的菁菁校园,感受他们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捕捉他们与阳光同行的风采。

一项充满活力的阳光行动

来到荷塘区的时候,“金色童年阳光秀”活动的预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学校经过海选,推选出近300个节目参加三个不同大项的比拼,最终将决出“阳光秀小达人”。转呼啦圈、踢毽子、抖空竹、现场作画、话剧表演……孩子们在台上激烈角逐,父母们在台下鼓劲加油,有的甚至帮忙想点子、出创意,全程给力。

手指跳动,竖笛传来动听的旋律;挥毫泼墨,毛笔字在宣纸上龙飞凤舞;音乐响起,小“模特”身着报纸制作的服装款款走出……这就是荷塘区开展“体育、艺术2+1”(下称“体艺2+1”)活动中的一组镜头。孩子们敏捷的动作、矫健的身影、灿烂的面容,向我们传递着无穷的活力。

“我们推进‘体艺2+1’工程,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荷塘区教育局局长张光明语气坚定地说。

“体艺2+1”项目是教育部在2004年提出来的,在全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进行试验后逐步推广。“所谓‘体艺2+1’,就是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以提高运动能力和艺术素养。”荷塘区教育局主管这项工作的副局长刘骞晖向我们介绍。

荷塘区素有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的传统。1997年,刚刚建区的荷塘就确立了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的思路,至今,这“三节”活动已经成为荷塘教育人的传统,并且成功举办了15届。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号召开展“亿万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荷塘区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生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全区性的特定项目的阳光体育展示活动,并向全区师生现场直播;2008年,实施班级合唱教学展示活动;2009年,全面推行乐器进课堂活动,基本上一年一个脚印。

2011年,株洲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推广“体艺2+1”项目,荷塘区教育局积极响应,成为全市各县(市、区)中坚定的实践者。这年9月,国家教育督导团体卫艺工作督查组来到荷塘区进行专项督查。实地督查后,检查组高度评价了荷塘区的体卫艺工作。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这项活动辐射到100%的学校、100%的学生和100%的教师。”张光明的脸上充满期待。

在实施“体艺2+1”项目的过程中,荷塘区教育局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这项工程顺利推进——

2011年4月28日,荷塘区教育局颁布《关于“体艺2+1”项目的实施意见》,向全区中小学发出了“总动员”。《意见》就“体艺2+1”项目的组织管理、项目设置、保障措施、工作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2012年3月16日,荷塘区教育局向全区各中小学、各股室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艺2+1”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规范全区“体艺2+1”活动实施,有效推进学校体育、艺术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其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明确目标,科学考核,提高项目实施水平”、“认真组织,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这些内容被摆在突出位置。

引人注目的是,全区22所学校在最醒目的地方用最醒目的方式张贴出“‘体艺2+1’项目评分标准”和“‘体艺2+1’时间及项目安排”。这是教育局对学校的要求,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师生参与“体艺2+1”项目,督促学校加快行动。

记者眼前,一本凝聚着荷塘教育人集体智慧的《“体艺2+1”项目工作规程》十分抢眼:大16开本,84个页码,近5万字。封面上,两朵别致的荷花点缀在几片青绿的荷叶之间,清新而淡雅。

“这是我们实施‘体艺2+1’项目的‘路线图’。”陪同我们采访的刘骞晖笑着说。记者打开这本册子,发现里面内容丰富、部署周密、设计精细,什么“体育工作规范”啦,什么“体艺2+1”项目设置以及项目评价标准啦,几乎包括了“体艺2+1”项目的各个方面,让人不禁为荷塘教育人的认真连连叫好。

让我们看看“体艺2+1”项目设置吧。荷塘区将“体艺”分解为“体育类项目”、“艺术类项目”。“艺术类项目”又分为“音乐”和“美术”两项。在“体育类”中,“项目”又设置为“首选项目”、“自选项目”和“推荐学校特色项目”。在“首选”、“自选”和“推荐项目”中,分别列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运动类项目若干,如体育类“首选项目”,包括体操、田径、球类和其他类型的体育项目。设计之细致,涵盖之全面,可见一斑。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荷塘区“体艺2+1”项目不断向前迈进,呈现出风生水起之势。全区域、广覆盖、规范化、有特色正成为他们闪亮的品牌。

就说特色这一块吧。晨荷学校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小荷主事主晨荷岗位琐碎之事,大和说事说雷锋少年无穷之趣”,晨荷小学教学楼上挂着这么一副对联。在校门两侧的墙上,“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图示及拳法口诀、练习要义引得很多学生驻足观看。学校楼道间的装扮也格外引人注目,墙上一幅巨大的荷叶画,老师和学生笑眯眯的头像从荷叶中探出来,宛如一朵朵绽开的荷花。在“沉根自养,和而不同”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整个晨荷小学散发出一种优雅的气质。

我们走进晨荷小学的时候,正是晨练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练太极,小家伙们一招一式练得有板有眼。晨荷小学的千人“荷和太极”远近闻名,它的发展历程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2010年,学校在五年级三个班试点走班式体育选修教学模式,即三位教师分别开设武术、田径、篮球三个体育教学班,学生可根据兴趣在一定时期内选择其中一个上课。武术专业毕业的刘斌老师在武术班的授课内容正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没过多久,分管体卫艺教学的副校长、也是负责田径班教学的王新权发现,不少田径、篮球班的学生竟然纷纷改投“太极门下”。校长易文胜也发现了这个苗头,她感到“太极”讲究精气神、讲究静心自修的特点与学校的“荷和文化”不谋而合。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诞生了——以学校文化引领“体艺2+1”工作!王新权主动向武术班的刘老师请教,并针对各个年级创立了“二十四式太极”和“八式太极”,将太极引入学校的晨练时段。大部分学生学成后,太极又成为课间操的常规内容,太极拳教师社团和学生社团也先后成立,“荷和太极”的校本课程也已初步完成。“最有意思的是,由于学生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对太极十分感兴趣,孩子们学会之后就在家里当起了教练。”在师生们的感染、带动下,附近的袁家湾社区也成立了太极拳服务站,还盛情邀请学校的教师前去担任教练。

在农村学校,黄塘小学是其中的佼佼者。学校根据农村学校特点,发掘出棍操这一适合农村孩子的项目。我们在体育器材室看到,学生自己从山上砍来的竹棍堆了满满一桌,上面缠上了胶布,还有很多小家伙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竹棍的尾端。体育课的时候,他们就用自己的竹棍进行锻炼。

“让活动扎下根来。”这是荷塘区在推进“体艺2+1”项目过程中的执著追求。

“所谓扎根,就是说,那些项目不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不是简单地动一动、闹一闹、秀一秀,而是要进入课堂,进入课题,进入课程。”刘骞晖说,“这样,‘项目’才更有生命力,更有推广价值。”

令人欣慰的是,在荷塘区,丰富多彩的“体艺2+1”项目正走进课堂,融入课题,迈向校本课程。荷塘区教研室和各中小学目前有体育、艺术方面的课题30多项,中小学开发的体育、艺术校本课程有近20项。晨荷小学的“荷和太极”、陡岭坡小学的跳绳、五中的桥牌、星光小学的“阳光秀”,正在超越活动本身,呈现出勃勃生机。

“我们不求学生人人成为运动员和艺术家,但求个个提升身心素质和审美能力。体育、艺术的教育是要给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人格的完善,让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趣、生活中的善。”张光明的一席话道出了荷塘区“体艺2+1”工作的真谛。

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阳光体育我参与,健康快乐我成长。”荷塘区一所学校挂出了这样的横幅。其实,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道出了他们的苦心追求。

“体艺2+1”项目究竟如何推进,才能既吸引孩子们“动起来”,又能“固定下来”,从而保持锻炼的常态化,促进他们的身心在愉悦中健康成长?记者走访了11所学校后发现,荷塘教育人的思考已经在摸索中找到答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是前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是途径,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成长的喜悦是最大动力。

4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实验小学时,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玩抖空竹。“铃……”11点10分,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他们争先恐后地涌出教室,一人夹一个双头空竹,握着两根用绳子连起来的竹竿,一到开阔处便竞相抖起来。转眼间,红的、黄的、绿的,五颜六色,操场上一片欢腾。

二年级小朋友刘浩娴熟地呲竿、拉线、抛高,空竹声声作响。“你抖得很漂亮,是班上抖得最好的吧?”“不是,他飞得还高些!”刘浩并不居高。他无暇歇手,抬眼示意旁边穿红色T恤的小男孩,他叫李析。一听这话,李析趁势将空竹抛出近两层楼高,然后稳稳接住,得意地望向记者。而一个月前,因为害怕,他只能远远地充满艳羡地看着高年级的孩子玩。

“抖空竹需要眼到、手到、脚到、心到,几乎是全身心的运动,可以让人更加敏捷。你看,孩子们喜欢,一到课间就在玩,这已经常态化,我们只需讲讲安全就行了!”实验小学校长宁志强感慨道。他告诉记者,全校有2000多名师生,占地面积仅1.1万平方米的实验小学,要确保三个100%,场地实在是有点儿小。校园里凡是空旷一点的地方都被利用起来,画好了攻城、跳房子等各种图案,一到下课就被抢占一空。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空间、最持久地吸引孩子,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校体卫艺中心的老师想到了空竹。大家最开始抱着摸索的心态,让5名体育老师跟着视频自学,2月份在四年级试点,只是教教基本动作。谁知孩子们很感兴趣,纷纷上网找资料自己练习。于是,3月初,学校组织了一场学生表演,进行全校推广,很快就风靡开来。才两个月的工夫,1500多只空竹发到孩子们手中,抖空竹迅速从体育课堂下到了课间,走向了课外,不少学生甚至从容变身小“教练”,回到家里有模有样地教起家长来。离校不远的玫瑰名城小区,经常能看到小“教练”教大“学生”的情景。

从学生成长的意义上说,这只是荷塘区“体艺2+1”项目实施的一个缩影。“我们就是想通过这项工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张光明朴实的话语,代表了荷塘教育人最崇高的愿景。在这种愿景的驱使下,全区22所学校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发挥各自优势,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也一次次领略到孩子们成长的风采。

晨荷小学四年级学生杨润民描写跳绳的作文,记录了自己的点滴成长:“周围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是对我的鼓励。我越跳越起劲,体力越来越好,每天都充满活力,连饭也可以多吃两碗了。妈妈说是阳光体育的功劳。”五年级学生何茜凤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对篮球最感兴趣,它锻炼了我的跑步速度,以前绕操场跑一周要30多秒,现在都是30秒以内。”

株洲市第五中学学生蒋新既是校篮球队的中锋,又是校桥牌队的主力,今年3月刚刚获得湖南省大(中)学生桥牌赛第四名。让他父母欣慰的是,他以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物理竞赛一等奖和化学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证明了体艺活动并没有耽误学习,反而增强了他的体魄、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课堂与活动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孩子们的成长平台。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的提升则是孩子们的又一收获。

“对我来说,‘快乐大舞台’锻炼了我的信心和胆量。”与其他孩子见到记者时的拘谨不同,株洲市第十九中学八年级学生黎之阳一点也不怯场,聊起最爱的“快乐大舞台”更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而此前,她是一个“连话都不敢多讲一句”的胆小女生。《御手洗》是她和班上4名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小品,讽刺社会上乱收费、乱报账的现象。

在十九中教学楼前,记者看到,黎之阳口中的“快乐大舞台”不过就是一块一尺来高的普通“石台”,20平方米不到。然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正是它给自己留下的成长记忆。对他们来说,这何尝不是“锻炼的舞台”、“成长的舞台”、“收获的舞台”呢?

“快乐大舞台”活动由学校德育处发起,至今已有三年的历史,时间为每周四中午的12∶10至12∶40。由各班轮流承办,班主任和音乐老师组织,“快乐大舞台,想玩你就来”的口号一直吸引着孩子们。

“它不像校庆那么隆重,却轻松有趣,只要上去过,就还想上去,我们会尽量把机会让给新面孔,我们老面孔胆子都够大了!”黎之阳笑道。与她一样对“快乐大舞台”心存感激的,还有同班同学张伟。他最初死活都不敢上台,经同学们怂恿有了第一次之后,竟屡试不爽,去年还担纲了校庆主持人的“大任”。1010班学生黄思玥在《我的舞台,我的快乐》中这样写道:“关于舞台,我想我们都是有矛盾心理的,想上台表现自己、展现自己,但又特别‘害羞’。我想,学校给我们这个舞台就是为了锻炼我们。要知道,我们以后面临的不光是学校这个小小的台子。就算是千千万万个人的舞台,社会的舞台,我们也要镇定自如,这都是一点一点锻炼而来的……至于是‘快乐大’还是‘舞台大’,那就请你们自己上台试试,放开自己,没有人敢嘲笑你!”

相对于城区的孩子,农村学校的孩子在成长体验上也毫不逊色。

明照乡中心小学的寄宿生活小有名气。五年级学生汤锋励去年跑了一个学期的通学后,又住回了学校宿舍。“寄宿部每天都有很多文体活动,还经常有趣味运动会、篝火晚会,比家里好玩多了!”虽然她二年级开始寄宿时,因为想家还偷偷哭过几回鼻子。现在,她的跳绳和吹葫芦丝水平在班上已是数一数二了。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该校共有寄宿生97人。学校为寄宿部专门设置了一个体育器材室。别小看这个并不算大的器材室,每个月光维修、更新费用就接近500元。农村特长班比较少见,学校美术室便成为热爱画画的孩子们的乐园。六年级学生宾佳炜在湖南科技大赛科幻画选拔赛中获得株洲市一等奖,作品被选送参加全省决赛。与他有共同爱好的五年级学生刘淑敏,从小看到村子里有孩子画画,便着了迷,美术室帮她圆了这个梦,她已获得过3次市区奖励。“下次一定要比这次画得更好!”她充满自信地说。

孩子们健康成长,最开心的还是父母。晨荷小学五年级学生李若雯的妈妈一开始还挺担心在“体艺2+1”活动中花了太多时间,会影响学习。她告诉记者:“我们做家长的,平时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她喜欢什么,爱做什么都不太在意。现在,我发现自己这种想法错了。以前,可能是因为若雯小时候我们不在她身边,她的性格很内向,胆子特别小,不爱与人交流,但她就是喜欢画画、做手工。我们接受了杨老师的建议,鼓励她多去参加‘体艺2+1’活动。后来我发现,若雯变得开朗了,还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回家会很得意地跟我们说她的手工得奖了,科幻画得奖了,还代表学校去区里比赛。看着孩子变得多才多艺了,变得自信了,变得活泼了,变得愿意跟我们沟通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在荷塘区,一批又一批孩子正沐浴着“体艺2+1”的阳光,茁壮成长。红旗路小学的谢瑾妍,正处在跆拳道的黄绿带段位,梦想着早日冲击黑带;晨荷小学的谭周兰,是同学们公认的“毽子高手”;星光小学的柳子彦,在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荣获绘画类一等奖;五中的易柳,参加过田径队、篮球队、舞蹈队,被同学们戏称为“十项全能”,最终在桥牌队找到归宿……

让我们用数字感受这成长的涵义吧!近三年,全区参加市级运动会团体竞赛获前三名的项目21个;学生获省、市书画比赛一、二、三等奖860人次;获国家、省、市艺术表演竞赛一、二、三等奖316人次。全区初中升学体育测试情况逐年向好:2009年合格率为98.5%,优秀率为55.3%;2010年合格率为99%,优秀率为81%;2011年合格率为99.8%,优秀率为85%。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由99.38%增长到99.46%,肥胖率和近视率也逐年下降。

为阳光行动提供全面保障

漂亮的塑胶跑道、崭新的篮球架、齐备的游乐设施……雨后,仙庾中学的体育场让人赏心悦目。如果不是周围的农舍、田野和山岗,你很难想象,这是置身在一所农村的乡镇中学。完整的装备、一流的设施,让不少城区学校也十分艳羡。

而今天,在荷塘区,22所中小学运动场已全部铺上了塑胶跑道,完备的体育设施已成为各个学校的“基本装备”。荷塘区为“体艺2+1”项目提供的条件保障可见一斑。

“我们要为学校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确保‘体艺2+1’项目顺利实施。”张光明特别将“充分必要”同时说出,并加重了语气,传递出一种坚定的力量。

不仅仅是运动场,也不仅仅是体育器材,在荷塘区,三年合格学校建设完成后,大部分学校的音体美功能室建设以及音乐、美术教学的各种设备也都得到全面保障,“不少学校都达到了一类学校标准”,荷塘区教育技术装备室主任朱海军告诉记者。

在黄塘小学,整洁的体育器材室内摆满了各种体育用品,乒乓球拍、呼啦圈、垒球、篮球、跳绳,甚至还有农村孩子特别喜欢的铁环……记者数了数,品种不下20种。在红旗路小学,王亚清校长把我们带到美术室,只见室内的画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学生的画笔和颜料,一组木柜中则摆放着素描用的各种石膏雕像。我们在色彩和几何图案中感受了“美术”的氛围。在晨荷小学,几台印有“UOSM”标识的仪器令记者十分好奇。学校的健康教育教师漆白敏介绍说,这是智能测试仪,全进口,每台要3万元。学校利用它们提供学生的体检数据,除了体重、身高、视力等常规数据外,还能测试学生的握力、肺活量,能耐大着呢!

“作为全区学校常规设备的‘总装室’,我们的职责就是服务。”朱海军说,“这么多年来,学校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尽量想办法,全力以赴地为他们提供保障。”

全面推进“体艺2+1”项目,荷塘区在经费上也毫不吝啬,显出大气。张光明告诉记者,每年的教育经费预算中,学校体艺这一块经费都是单列的,数目则随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长。区里还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各所学校的公用经费要确保至少10%以上用于体艺工作开支。除此之外,区教育局坚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通过政策导向激励学校的工作热情。他举了个例子,2010年,局里要求各学校成立鼓号队,结果22所学校呼拉拉一下成立了13支队伍,对每所学校,局里都给予了经费支持,最少的都超过了4万元。当年,全区又开展了鼓号队展示活动,活动结束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的学校也获得了不菲的奖金。“每年我们用于‘以奖代补’的专项经费起码有50万元。”张光明肯定地说。

采访期间,记者特意请朱海军做了一个统计表,试图了解荷塘区近两年中小学音体美器材采购经费情况。结果,在这张表格上,记者看到,各学校的经费投入清楚明了,详细而全面。如,桂花小学,2011年用于采购体育器材的经费是63562元,用于采购美术器材的经费是12406元,用于采购音乐器材的经费是9279元。全区用于音体美器材采购的经费接近2000万元。

在教师队伍建设与保障上,荷塘区的措施同样可圈可点。

荷塘区共有1360名中小学教师,音体美教师为204名,占总数的16%。这样的配置比,显示了区教育管理者对“体艺2+1”项目的支持力度。

对音体美教师“情有独钟”,这是记者采访时的感受。

在荷塘区,每年暑期研究教师调配时,音体美教师的计划是优先的。区里招聘教师,音体美教师也优先考虑。

把好“进口关”,这是荷塘区特别重视的一环。2004年以来,荷塘区教育局先后多次招聘教师,但通过严格选拔,最后能获准“进入”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正规体育和艺术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和师范类学生,二是“绿色通道”引进的外县(市、区)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严格的选拔和高标准的要求,确保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高质量。

作为全区教育科研的“智囊团”,蔡建平主任领衔的荷塘区教研室在推进“体艺2+1”项目工作中发挥了“急先锋”作用。

在教研室,韦蓉、刘斌分别担纲全区艺术教研员和体育教研员,他们以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成为全区艺术教师和体育教师的“领头雁”。

蔡建平向我们介绍,在韦蓉的带领下,区里的音乐教师在实施“体艺2+1”项目中的表现令人瞩目。她向记者通报一条最新消息作为印证:在4月24日举行的株洲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竖笛大赛中,韦蓉带领的荷塘区代表队夺得了金奖。

“这得益于他们长期的专业培训。”蔡建平说。她指着区里的艺术类活动安排表向记者细数起来:4月,是竖笛技巧培训;5月,是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培训;6月,是新课标学习培训;12月,是市师生音乐会。“都排满啦。”

“坚持就是胜利”,这是体育教研员刘斌信奉的一句格言。作为一名资深体育教师,他在全区体育教师中的影响力有目共睹。“很专业,很执著。”一位体育教师这样说。在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和我们谈起了刘斌指导他们练口令、队列、队形,甚至画弧线的场景。在红旗路小学,他指导武术教师如何运用勾、掌、拳,如何掌握马步、虚步、仆步的技巧,让人难忘。

“正是因为这样,才形成了权威性和影响力。”张光明的话语里充满了对两位爱将的赞赏。

如何通过合理评价为“体艺2+1”项目实施提供支撑?荷塘区进行了有效探索,“督学校,评活动,测学生”就是他们摸索出的好办法。

区督导室建立了学校年度整体办学水平评估机制。这一机制将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制度的规定、活动开展情况、学生体质达标率、课程开设率等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并作为学校年度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荷塘区推出了初中创优、特色学校创建和合格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并明确规定,特色学校必须在体育、艺术工作上有特色、有亮点,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合格学校必须开足、开齐体育、艺术课程,实施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体质健康标准。从今年开始,全区将组织一次“体艺2+1”表彰展示活动,对全年各学校“体艺2+1”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表彰,评选出“阳光学生”、“阳光教师”、“阳光班主任”和“阳光班级”。同时开展学校特色项目集中展示,对优秀单位进行奖励。

多年来,在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指导下,荷塘区始终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体质发展状况纳入监测视野,为学生成长提供科学依据。一方面,区教育局统一制定各年级常规体育、艺术项目的达标标准,每年测试一次,并将考核情况与“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挂钩;另一方面,他们借助音乐学科网站和博客,初步打造荷塘区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音乐成长档案。

“有了评价的导向,‘体艺2+1’项目就找准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一位校长如是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来到荷塘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陈三龙的办公室。谈及今后的构想,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将全力支持‘体艺2+1’项目,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体育和艺术的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促进荷塘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阳光从窗外透进来,明媚,灿烂。我们深信,荷塘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上一篇:警惕作文的“虚胖” 下一篇:生命化写作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