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要能转化成百姓常识

时间:2022-05-18 12:45:45

历史知识要能转化成百姓常识

近年来,“国学热”在各地兴起,各种国学班、公益讲座十分红火。现在人们上国学班、听国学讲座没有单位组织动员,都是自发自愿的。我到各地亲眼看到,听讲座的有各界人士,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很多年轻人,人们兴趣盎然,互动环节常常能提出很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国学热呢?

“国学热”是自觉行动

众所周知,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物质生活虽然明显改善,但在社会变革中遇到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甚至困惑。于是学国学,向历史找答案,便成为自觉的行动。目前学界对国学的定义虽然存在很大分歧,但有一点认识分歧不大,即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今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国学”可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称。基于这一共识,各类国学班和讲座内容广泛,五花八门。人们各取所需,只要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儒道兵释,甚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成为国学班的授课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学国学、讲国学中,读史热悄然兴起,社会各界对史学的兴趣不断提升,不少地方都有专门读史的国学班,通史、断代史、《史记》、《资治通鉴》等成为史学班的热门课题。人们迫切要求系统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这几年我到各地图书馆、大学、机关、部队、公司、企业讲的都是极具专业特色的历史课,受到广泛欢迎,多年的学术积累,贡献给社会,真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之感!我认为史学热是学国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由于种种原因,史学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众所周知,传统的史学功能主要是政治性的,即为统治者提供经邦治国的历史经验。一部《资治通鉴》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帮助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因而传统史学又称为“庙堂史学”。庙堂史学是以统治集团和知识阶层为传播对象的,它们无论在著作文字的表述上还是在讲述语言的选择上,都显得艰深晦涩,无法在民众中传播。自宋元以来,市民阶层兴起,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讲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面向大众的通俗性讲史活动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与庙堂史学相比,通俗讲史活动在传播对象上形成明显的差异,即由上层转向下层,由贵族转向民众。正如陆游一首诗所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本来,当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之际,史学的功能也应随之改变,为经济建设服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史学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出现了严重的滞后,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脱离社会大众而变得僵化和官僚化。有的史学论著竟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同行的读者,更有的研究项目不仅与现实无关,连自身也无甚价值。相关调查材料说:每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史学文章多达8000——12000篇,可谓洋洋大观,但利用率极低,在某高校图书馆收藏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数百本较重要的史学著作中,有65%多年尚无人借阅过。至于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史学论文,有许多无人问津。

历史在文化建设中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础

当下,一方面史学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研究成果流通范围小,影响力下降;另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人文社科工作者为大众提供优秀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在这几年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到专业人员走上社会,传播历史非常有意义。

我认为,国学、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历史。不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学诸子、读经书,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深入;而学了历史再读诸子,就会有登泰山顶一览众山小、视野开阔之感。学习历史,对青年人更为重要。由于目前高中分文理科,理科生到了高二以后不再学习历史,导致许多青年人、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很匮乏,很多是初中水平,有的甚至更低。有次我参加学校的“本科生推荐入学面试”,问一位天津籍考生:“请说出近代天津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考生想了半天,竟说:“去年召开的达沃斯会议算吗?”都高中三年级了,连这样浅显的问题都不知道,真令人悲哀!

历史在文化建设中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础,不懂历史的人不仅知识结构不完整,甚至人格也不够健全。总理说:“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其实,古人也懂得历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从儿童识字就让他们知晓历史。读蒙学书,在《三字经》、《千字文》里,相当篇幅都是讲历史。不懂历史,从个人角度讲是知识的欠缺,从国家角度讲是民族的悲哀!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可谓一语中的!

为大众讲历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专业史学工作者为大众写历史,走上社会为大众讲历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一定要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占领大众史学这个阵地。现在看,大众史学领域确有不少精品,但亦有相当多的伪劣品混杂其内!更有甚者,全然不顾历史时代,对历史人物随意比附,造成历史的错位。面对这种现象,有社会责任感的史学工作者决不能听之任之,应勇敢地站出来,批驳谬说,正本清源,宣传正确史观,为社会文明和进步贡献力量。

社会大众对历史讲座和历史读物的要求,就是通俗易懂好记、贴近实际。无论讲述一个朝代或一个历史人物,都要选取那些与社会大众关系紧密的历史研究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可读性、可听性。其实这正是我国历史的传统——史学就是讲故事。历史叙事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论述变成了讲述。《史记》最精彩的篇章,就是那些回味无穷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读物、历史讲座,是不会受到社会大众欢迎的。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历史的借鉴,而历史学科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的检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之同步,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史学功能转换、历史知识大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历史研究最终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历史学不能仅仅在大学校园、在象牙塔里,专业史学工作者要承担社会赋予的光荣职责,以自身的研究成果让大众来分享,在大众历史热里发挥自己的作用,让社会民众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

历史将会证明,史学如果失去大众基础,就失去了生命;历史知识如果不能转化成老百姓的常识,历史就没有意义。大众化使史学传播生生不息,是史学传播的动力与归宿,史学回归民间是大势所趋。我们相信,中国史学将在大众化的进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杜凤娇 美编/石玉

上一篇:徐州地区花椰菜花球发育异常原因与预防 下一篇:芬兰推出健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