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8 09:08:56

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本文针对江苏2008年考卷第23题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提高历史知识迁移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 2008年高考试题分析 历史教学 知识迁移能力

2008年是江苏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2008年江苏历史考卷对今后的教学、命题和考试研究的导向性是不言而喻的。该考卷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所考查的知识与书本内容不再像旧高考那样亲密,很多题目甚至老师都没见过,但仔细推敲发现又是可以做出来的,并不是很难。对于此类试题,部分学生手足无措,很多应试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似乎也碰到新问题,个别老师甚至抱怨高考命题超纲,其实是这些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高考命题宗旨,平时太强调课本知识的记忆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太强调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说到底还是对新课程改革有抵触。华东师大教授聂幼犁曾说: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只有高于高考才可能有效取胜高考。怎样做到高于高考呢?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历史知识迁移能力。下面我结合江苏2008高考历史试卷第23题及在阅卷过程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江苏2008年高考历史试卷第23题主要考查现代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第(1)问:以英国和前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关于英国自由放任模式的消极影响答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问的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回答经济困难、失业人数增加、通货膨胀等,按高考阅卷标准实际不得分。对此人教版的部分教师觉得有点冤,为什么呢?因为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只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背景中提及,可这一部分《考试说明》专题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中不作考试必考要求,“自由放任”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只在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中提及,而本题考察的是英国不是美国,所以部分人教版学生不能及时应变。关于这一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命题人刘教授,他认为如果直接考察美国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此题没有意义,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把美国相关情况移植到英国来的能力。这说明从大学选才、高考命题角度考虑知识迁移能力应是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大学选拔人才基本标准之一。第(3)问:前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其表现是什么?此题第2问得分情况好,学生基本能回答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学生大多只能答出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实践),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理论)却答不出来。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比较相似,既然中国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思考,为什么前苏联不会呢?这反映出学生的应变能力太弱,而应变能力弱则源于平时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太少。第(4)问:美、中对各自经济模式的成功突破有何共同之处?学生不能准确答出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不会简单地把美国的成功突破自由模式——干预和中国的成功突破计划模式——市场结合起来,反映出知识迁移能力的欠缺。从第23题存在的问题看,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知识迁移能力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国家着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就包含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那么到底什么是知识迁移能力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具体到历史学科,就是学生对某些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有深刻的理解,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揭示其内部的规律,并把这种能力和方法移植到同类型的新知识。通俗地说就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在新情景下的应变能力。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

要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习惯成自然,长期坚持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好的习惯并不是天生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要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就要在日常学习中对任何一个历史知识点都有意识与同类知识类比,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比如我们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就可以联系到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还可以与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清晰地了解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在学习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时也可以与古代中国、近代欧美的政治制度相联系。如果我们掌握了雅典的民主制形成与独特的地理环境(被海洋环绕、被山地分割形成小国寡民)有关,用知识迁移方法就会从地理角度分析中国的集权制(内陆国家、平原宽广);如果我们理解了古代中国加强思想专制目的为政治集权,用知识迁移就能很好地理解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思想与政治的关系。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既有中国的又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又有近现代的,既包括政治经济又包括思想文化等。我们如果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把不同的知识进行类化、贯通和转换,就能构建科学的网络知识,万千历史知识尽在掌握之中。

要注意同类知识的归纳。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还是有一定范围的局限,大多在同类知识之间进行,如上面列举的英国和美国、中国和前苏联。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同类知识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所谓同类知识既可以是同一时期的,又可以是同类性质的,还可以是同类影响的等。如公元前594年,中国古代鲁国实行初税亩,西方雅典梭伦改革,尽管在同一时期,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果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相同点:都处于社会过渡阶段,初税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有利于封建新制度的确立;梭伦改革进一步摧毁了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有利于奴隶社会制度的确立,为雅典民主制奠定基础。再如:我国古代唐朝放火烧山,开垦耕地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时间不同,彼此好像没什么联系,但从破坏环境角度来看,二者对自然生态都有一定负面影响。通过对同类知识的归纳,找出隐藏的联系,对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习惯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正确理解其内部规律,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上一篇:董玉梅,让很多人享受轻舞飞扬的快乐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