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摩擦力”理解障碍

时间:2022-05-18 05:44:43

如何突破“摩擦力”理解障碍

初中物理有关力的概念中,“摩擦力”一词相对来说较难理解。本文尝试从教学实践的角度,通过扩充、加深课本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有关“摩擦力”问题的理解障碍,以期学生对摩擦力有全面的理解。

一、摩擦力概念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理解摩擦力概念,关键抓住其产生的条件:1、相互接触;2、做相对运动。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即充要条件。

理解摩擦力,还必须理解“相对运动”的真正含义,“相对运动”指相互接触的物体“正在运动”或“有运动的趋势”。

二、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光滑表面,当用放大镜观察时,就会发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好像布满了高峰山谷一般。即使经车床加工的金属表面,峰高可达0.5μm,再经仔细研磨,峰高仍然有0.1μm(即100nm),但这相对于原子尺度(原子半径为0.1nm)来说仍然很大。因此,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真正接触的只是物体表面的峰丘。这些接触的的区域内,两个接触表面的原子非常接近,原子之间具有非常强的相互作有力。在接触点以外的区域,两物体表面的原子之间距离比较大(几十nm至几百nm),这些原子相互作用力比较弱,与真正接触的区域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当两个接触面发生相对滑动时,是必要以剪切的方式破坏原来原有的接触点,使两个接触表面的凸起部分相碰撞而产生断裂、磨损,从而形成对物体相对运动的阻碍。平行于接触面而使接触点破坏所需要的剪切力,就是摩擦力。

简言之,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时,两个物体接触的凸起部分产生断裂、磨损,阻碍了物体的相对运动,使接触点破坏所需的剪切力,就是摩擦力。

三、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做相对滑动时,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例如:在地面拖动一根大树;小孩从滑梯上滑下;走路时等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

2、滚动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做滚动时,在表面上产生的摩擦力力叫滚动摩擦力。

例如:滚动轴承的滚珠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机动车辆在路面上运动时轮子与地面之间;轮船出厂下水时船底与圆木之间等受到的是滚动摩擦力。

3、静摩擦力

当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时,我们用不大的力来推动其中一个物体时,没有推动;或把物体放置在斜面上静止;或把物体压在墙壁上静止等,这时物体虽然静止,但物体有向某一个方向运动的趋势,这时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上述三种情况下,其中推力与摩擦力、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重力与摩擦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以推桌子为例,逐渐增大对桌子的推力,如果桌子仍然不动,静摩擦力仍跟推力彼此平衡,由此可见静摩擦力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但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推力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就可以把桌子推动了。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桌子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

四、摩擦力三要素辨析

1、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2、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例如:人走路时,脚向后蹬,人向前运动,这时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与人运动方向相同;使用后轮驱动的车辆,其后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方向与车辆运动的方向相同,前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方向与车辆运动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由于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的力与摩擦力彼此平衡,利用平衡观点,可知摩擦力与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的力大小相等。

五、应用实例

上一篇:如何培养低中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