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中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

时间:2022-08-28 12:17:13

如何培养低中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正处在初级的启蒙状态,因此,他们的审题习惯及其能力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关键词】审题能力 分析 读题 做标记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下面我就计算题和应用题这两个方面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计算题

看似简单的计算,成了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几乎每次考试都会有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出问题。有时是在计算题中,有时是在应用题中,算式列对了,然后计算出错了。因此,在审计算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我班有小朋友经常把“4”写成“9”,“1”写成“7”,“546”写成“564”等等。只有先看清楚了是什么数字,才不至于下笔的时候写错。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2.“想”

“想”,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例如四年级的简便运算中的一题:98+56+102+244,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98+102=200,56+244=30,这个时候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可以使运算简便。可是就有学生不想想数据的特点,上来就从左往右计算,并且容易出错。

3.“做”

“做”的时候就是要注意细心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例如一年级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有的小朋友看着加号当减法做,有的小朋友看着减号在算加法。又如二年级中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此时已经学过了乘法口诀,我们班会有小朋友在计算某一位3+3=6时,想成3×3=9,并且这样的错误他们还不容易察觉。

二、应用题

应用题是一张试卷的占据分数比较大的一部分,很多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都是因为应用题失分较多。其实,应用题都是由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的。审题过程其实就是审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1.认真读题,明白题意

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认真读题特别重要。它不仅是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前提条件,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对表述稍复杂的题目,有的小朋友没有把题目反复读熟,还没有理解到题意,就直接根据问题中的一些关键词,例如“一共”、“还剩”、“多多少”、“少多少”、“平均”、“倍”……想当然地直接提取题目中的数据列出或加、或减、或乘、或除的算式,敷衍了事。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三个步骤来训练学生熟读题目:第一步骤,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第二步骤,训练学生独立朗读,而且要培养学生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的习惯;第三步骤,训练学生养成默读题目,并能自觉地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2.读顺题目,理清关系

审题教学必须把学生对题目里数学语言的真正理解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思。而读顺题目,就是要求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仔细推敲题目里的数学语言,弄懂生活常识,理清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弄清楚与之有关的数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而学会寻找有效信息,准确理解题意。

首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数学术语。如“比……多”、“比……少”、“倍”、“平均”等数学术语,如果学生对这些数学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顺相关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妨碍正确的数量关系的确立。因此,对条件中的数学术语所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反复推敲,必要时做上标记,以便辅助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此外,在平时教学中,遇到题目中有“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几倍是……”这类型的题时,教师都让学生把 “比……多”、“比……少” 、“……是……的几倍?”、“……的几倍是……”的关键句变换顺、逆叙述方式各说一次,通过数学语言的互换,不仅可以降低对题目的理解难度,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及对数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其次,读顺题目时还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适时渗透生活常识。如果说文字是应用题中各种条件关系的纽带,那么生活常识的缺乏可以说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在我们的应用题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的适时指导。

三、动眼观察,选择策略

首先,要求学生能通过读题,知道题里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能够进入情境;然后,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有顺序地把题意复述出来,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例如下题:

本题把每个问题分开,都不是很难的题目,但是当这么多条件放在一条题目中,学生明显眼花缭乱了,分不清楚应该怎样列算式了、分不清哪个条件是谁说的了,他们没有学会好好观察题目。做这样的题目应该提醒小朋友要一步一步慢慢做,第一问虽然是一个问题,它里面也包含了3个小问,即求小熊得了多少分,小兔得了多少分,小狗得了多少分。按照思路一步一步做下来,就迎刃而解了。接着是第二问,这一问有两种方法可以解答,但是大多数小朋友想到的是直接用第一问中求出的它们的得分相减,这就要求一定要保证第一问的正确率。

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为此必须要经过严格地、持久地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他们审题的能力。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论坛

3.中国期刊网

4.龙源期刊网

上一篇: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的探究 下一篇:如何突破“摩擦力”理解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