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学会“欣赏”生命

时间:2022-05-18 01:37:42

语文教师要学会“欣赏”生命

【内容摘要】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语文教师要从珍爱每一个学生,挖掘人文学科中丰富的生命资源,感受自然学科蕴涵的生命力量,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几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欣赏生命的素质。

【关键词】自然生命 教师素质 关注

生命是基础,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和生命有关的活动也就会消失,想要生命之树傲霜迎雪,生命之根基不可动摇。教师在教书育人时,首先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教师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人,他的教化也是对有生命的人展开的。欣赏自然生命是教师的基础素质。

欣赏自然生命不仅是关注肉体的存在,还要关心生命的成长,这是欣赏自然生命的延伸。作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中的引导者和关怀者,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存的考验和青春期带来的不安与困惑,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欣赏、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和平相处、修己善群,达到相互的和谐与共融。

欣赏自然生命就是欣赏人类的存在,爱惜世界的一切生命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教师欣赏自然生命的具体表现:

1.珍爱每一个学生

在教师素质建构中,我们把爱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生命力,将其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爱的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在生命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自爱,然后应该博爱,而后则应充分体现教育爱。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孩子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他充满激情地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我们的教育应是对完整生命的关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心,不努力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只配当个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者、指导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的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是润泽学生生命的爱。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没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人文关怀,生命就会在爱的荒漠中枯萎。

2.挖掘人文学科中丰富的生命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把“传递”和“保存”当作其主要的任务,往往没有重视或者是忽视了蕴涵在课程中丰富的生命资源,很多教师没有成为课堂上的“有心人”,没有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学科中生命的足音,没有激发自我和学生们去找寻和体验学科中蕴藏的真善美。

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生命洞察力、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通过语言感受生命的美好,在美好的生命中升华对生命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和充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丰盈的生命世界。

3.感受自然学科蕴涵的生命力量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只有语文、音乐、历史等这样的人文学科才具有感性的形式,才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情感,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抽象深奥的原理公式无法体现丰富的生命世界。其实则不然,无论是物理与化学,生物和天文,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人类生命的力量密切相关,都是人的生命的创造。我们往往认同这些学科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它们其中蕴涵的生命力量。“当爱因斯坦以E=mc2的公式表达自己关于质能关系的思考结果时,他就培育出了物理学也是科学最美的智慧之花。就科学实验而言,它的神秘、精巧、变化、活跃的实验过程裹挟着运动的美,从宇宙天体到矿石标本、从生态系统到原子结构、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从环境保护到化学元素,无不折射出对称的妙趣和复杂的诱惑。……这样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难道不正是以想象的方式揭示逻辑的力量,以感性的表达展现理性的规律吗?而且,紧张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智慧的体操’,思维过程中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证、豁然开朗的顿悟等,都可以使人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如果我们再换一种视角,将自然科学的发现与其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我们更能看到科学家的勇气与智慧,看到历史的需要与时代的进步,看到人类潜能不断开发并不断丰富人类的潜能。关涉到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冷静严谨的自然学科中引领学生共同感受生命沸腾的脉动声;如何激励学生拥有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生命力。这一切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教学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与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只要用心、用生命去感受,其实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同样具有生命脉动的旋律,只不过他们传递的方式不同罢了。

4.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知识获取的场所默认为教学秩序井然的课堂上,教学的资源来自于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为完成教育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制度化交往或工作交往,交往地点在学校,时间在课堂。我们往往忽略了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和课堂之外所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命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等待着我们用心真切的发现和体会。

除了课堂之外,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可以把生命意识活化到这些资源当中,充分挖掘其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让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学校中时刻感受生命的活力,建设立体式的生命教育模式,打造班级、校园、课堂互动的生命教育链条。于漪曾经说过:教育的特点是细水长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在学科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在课堂上从容镇定的发挥;还在于他在课堂之外是否善于判断、捕捉、综合、接通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生命的律动;在于他是否能够在学生心田里撒播生命的种子。

(作者单位:广西省崇左市宁明县职技校初中部)

上一篇:关于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下一篇:高中物理学好加速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