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时间:2022-10-09 08:48:00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内容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本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来说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探究活动 学习方式 体验 探索 解决问题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在课本中的每一章的每一节中都设置了“思考”、“探究”等活动,这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亲身实践,主动思维,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意识,勤于实践的习惯,主动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探究活动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些探究活动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从广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教学角度看,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理念就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新版教材的各章节都在不同的位置,恰当的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提出了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过程,切实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实验过程,数学结果并不能反映数学的全貌,组成数学整体的最重要的方面是数学研究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发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领略数学对象的丰富、生动且富于变化的一面。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全貌,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有利于树立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数学思想。

案例1(必修1第75页例2)判断函数f(x)=x2-2x-1在区间(2,3)上是否存在零点。通过图象,我们发现函数f(x)=x2-2x-1在区间(2,3)上有零点,计算f(2)与f(3)的乘积,你能发现这个乘积有什么特点?在区间(-1,0)上是否也具有这种特点呢?

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习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时设置的,教材以一个学生所熟悉的二次函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二次函数的两个零点

,所对应的区间(-1,0)、(2,3),通过计算f(-1)·f(0)与f(2)·f(3)的值,发现了乘积均为负数的规律(由图象也可得出)。这个规律促使学生猜想,是否所有的零点所在的区间(a,b)都有f(a)f(b)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摆脱了被教师“满堂灌”的学习,学生感觉到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他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写的、教师说的问题敢于质疑,通过一定的归纳、类比联想、改变属性、逆向思维、数学实践、追溯过程等探究,才能感知知识的产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它也是一种基本技能,是提出问题、建构数学模型、设计求解方法、检验答案等各类技能的整合。问题不等于习题,它不能靠学生的模仿、套用等途径解决,它需要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进行表征和理解,然后提出各种可以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进行假设检验,最后在教师指导和自己的探索下,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理念和策略。

案例2(必修2第50页)

(1)联系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你能想象圆台展开图的形状,并且画出它吗?

(2)如果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r,母线长为l,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

在学习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圆台的表面积的推导是一个难点,课本在分析了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引出学生所熟悉的圆柱、圆锥也是从其侧面展开图入手,将空间图形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问题,从而解决表面积问题。此时,探究活动的提出非常自然,学生在此活动中,根据前后数学知识的联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自然从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图形面积的计算入手,但对于扇环面积的求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此时教师只要用圆台的定义加以引导,通过圆锥与圆台的关系,学生的探究任务就能顺利完成。

通过此探究活动,学生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更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再会解决问题时感到盲目,无从下手,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下,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对知识进行联系,对方法进行类比,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如几何画板、Excel等),提出各种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对这些策略的实施,一步一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体验数学知识的变更,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若要做到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必须要在数学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变更。对一些毫不起眼的基础性命题,进行横向的拓宽和纵向的深入。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求其逆命题;可以通过设常量为变量拓展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参量推广问题;可以通过弱化或强化条件与结论,揭示出它与某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变更出新的命题。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如何将数学知识进行变更,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也能得心应手。

案例3(必修2第37页习题3)在学习了平行公理后的习题

“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上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之后提出的探究活动。

(1)若把条件改为:E、F、G、H分别是AB、BC、CD、DA

上的点,且

那么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如果再加上条件AC=BD,那么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

习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探究活动(1)是对它横向的拓宽,探究活动(2)是对它纵向的深入。学生通过探究更加明确了特殊四边形的概念,而条件“AC=BD”的加入,四边形的形状又有了质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千变万化,条件的改变、条件的弱化、条件的加强等,都会使数学问题发生变更,但它们之间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区别。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当学生学到了某个知识后,马上会有用它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可以解决一些基础性命题,也可以解决一些知识的变更问题,更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的深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探究活动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这为学生的探究性课题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探究性课题学习能顺利、自然的进行。总之,探究活动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全新的以数学探索和创新过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使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 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 高中数学教材(苏教版),必修1、必修2,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从学生训练暴露的问题中探寻物理复习措施 下一篇: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3》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