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时间:2022-08-07 10:43:2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目前,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针对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从目前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掌握程度来看,大多数学生语言储备贫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语言积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语言的吸收和表达能力。在生活、学习中能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能不能听懂别人的话等都是需要用语言来表述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保障,这些都是无法达到的。在这里本人就语言积累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在积累语言方面的兴趣是首要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能带来感情的变化。比如出去游玩后,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给同学听,让他们在不能去的情况下也能充满向往之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语言讲述给好朋友听,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等等。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有些学生认为语言的学习很难,有恐惧心理,避而远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结构分析,让他们知道语言其实并不难学。对于一些优美的语段和文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激发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二、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应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重要手段,效率不高。我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应该以熟读背诵为手段,在阅读教学时应该多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语文教学时不应该只看重内容的分析,要在记忆名言警句、佳文佳作上加以背诵,教师在检查学生的功课时可以能否熟读背诵所学诗文为重要评判标准。同时要增加学生的背诵量,除了让学生落实课本的背诵量外,还要为学生挑选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背诵。只有多熟读、背诵才能将好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三、增加课外阅读量,实现语言的积累

目前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繁重,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影响了对语言的积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博览中积累语言。在学生选择读物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寻自己比较喜欢的能够基本读懂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要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等都抄写下来,以便以后能够时常拿出来复习巩固,正所谓“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在阅读大量的读物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比如诗歌朗诵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对其给予肯定和表扬,在满足感的驱使下更能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情。

四、在现代多媒体中积累语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多媒体已经走向了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歌词比较好的歌曲,让学生观看一些精彩的辩论比赛。比如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都会说一些好的对联;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时,对优秀人物事迹的精彩描述也是值得学生去学习的。让学生通过观看获得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五、加大写作密度,在习作训练中积累语言

如果说上述语言积累活动是一种储蓄的话,那么写作就是消费。前者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量,而后者则是调动使用者大脑中储备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使用和巩固。

原来的语文课有着重视知识、轻视作文的现象,针对作文的训练也是偏重于对作文审题、立意的讲解,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一个套路,没有新意,语言贫乏,没有生气。加强作文的训练,同时也是加强语言积累的有效方式。可以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灵活使用,比如遇到一些成语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写出几个句子来,然后读出来全班交流讨论,这样既能增加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六、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很多很好的语言,这就需要学生去观察并且记录,比如人们闲谈中的俗话,周围的广告、标语等等,语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就自然会产生联想,将生活中积累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兴趣,增强他们语言积累的能动性、自主性,在课堂上熟读背诵、博览群书对语言的积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写作中对语言学以致用,达到巩固的效果。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向别人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需要坚持不懈的。

上一篇:课本插图分类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 下一篇:从学生训练暴露的问题中探寻物理复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