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5-18 12:56:13

对高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进入高三了,我们教师要注意许多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高一、高二的知识遗忘了许多,而课堂教学又不能和以前一样,需要的是大容量,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往往是按模块复习,需要将知识形成网络,而且学生经过了分班重新组合,面临着对新集体的再适应过程,同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对化学重视的程度又不一样等,一句话: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还要出成绩。因此,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尽可能得到逐步提高,尽快达到高考的考试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现在经常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其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实现能力的提高,形成科学素养。高三学生面对的是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的总复习与高考。因此,我认为高三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应以是否有利于高考为标准,以高考取得最好成绩为现实而直接的目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如果学生学习了,但是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努力也是无用功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较累,但没有得到向前发展,也是无用功教学。这就体现出有效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

那么,高三的化学教学应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教师是复习课堂的引导者。对于化学学科,经过一堂课有多少学生听懂、理解并记住了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追问的首要问题;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是否有一种想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对某个化学问题的看法见解,想解开某个疑惑而进一步去探究的急切心理,这些学生可能经常缠着老师问这问那,但我们希望这样的学生越多越好,因为兴趣是驱使学生学好化学的内在动力,学生能够保持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有了学好化学的保证;我们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后劲,经过一段时间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否在学生的大脑中扎根,化学思想是否基本形成,能否从化学的视角看待事物,特别是对新事物的判断力与批判力的强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否提高,这些是高考考试的要求,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是学生内在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追求化学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较高目标。

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研究新旧课程在知识、能力要求上的异同,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目的性;(2)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易于接受且流畅的有吸引力的语言,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教学引入和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简洁,语言流利准确,知识结构、教学思路清晰,同时讲解也要详细。

分析近几年江苏高考化学卷,可以清楚地看出,高考具有几大明显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更注重能力考查。在知识方面(尤其是对学生记忆性要求较高的)降低了要求,有些甚至不做要求,开始更侧重考查能力,如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2)侧重对考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考查,新情景、新信息全卷皆是,知识方面的要求却降低了。而我们的学生在高三初期对这样的题目是无能力可谈的,根本无从下手。那该怎么办?我鼓励学生要“大胆假设,小心验证,合理就行”。大千世界,知识的海洋,存在着太多我们不懂或不清楚的,只要它吻合逻辑推理、吻合我们学过的化学原理,那它就是正确的。(3)更加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化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要求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三的化学复习应杜绝学生死记硬背,杜绝固有思维,应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加强学生“对比找差别,分析找对策”的能力与水平;同时还应大力加强理论部分的教学,因为“合理就行”,这里的“理”就是我们中学所学的化学理论。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注意教学模式,学会角色转换。俗话说:“教学有法无定法。”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以最大程度地维持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适时地变“满堂灌”为恰当地引导、适时地点拨。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反思,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潜能和心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讲”,还要适时待机而“讲”,让“讲”成为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的磁石,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跨越自主探究障碍的推动力,融洽师生关系的剂,振奋学生精神的兴奋剂。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的永远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吸取传统教学的成功做法,转变教学模式,讲究方法策略,精心设计,用心调控教学过程,精讲导学、巧问诱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会发现,学生比预想的聪明多了,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活力四射。

(邳州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实践反思 下一篇:分子势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