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的模式分析

时间:2022-05-17 01:11:38

我国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的模式分析

摘要: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中起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传统产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主要问题,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了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的模式。

关键词: 信息 传统产业升级 信息技术

一、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的误区

在我党“十七大”的“五化并举”和“两化融合”方针的指引下,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并且在传统产业升级与信息化改造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重硬偏软”

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信息产业看作是硬件制造,往往用“产值”去衡量其发展水平或确定其发展目标,而不是考虑通过提升信息服务使得其他产业部门的效率得以提高。而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拥有企业自己的网站、实施办公自动化、财会电算化、ERP、CRM等等。所以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一般都舍得在购买硬件上花钱,对软件应用、实施服务、咨询服务、培训宣传上往往重视不够,大部分资金都用到了“硬”方面,“软”方面投入微乎其微,结果就出现了技术高于实际应用、信息高速公路是“无车跑”或“跑空车”的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改造“一刀切”

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针对自身问题做出正确而深刻的剖析,更无法做出系统而有效地规划。这就造成了企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一味地求大、求全,逢信息化产品必用,囫囵吞枣,结果造成“消化不良”,以及企业成本的虚高。从当下信息化产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市场鱼龙混杂,产品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许多信息化产品供应商都未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对企业缺乏客观的认识以及明确的分类,不分行业不分规模,将信息化产品统一打包销售,致使中小企业无法依靠专业和有效的信息化产品解决自身问题。

(三)没有把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引导和支持,还需要企业从管理层到操作层齐心协力的配合;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硬件、软件的配置,还需要培养信息化的专门人才,同时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以及业务流程设计。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往往对此有所忽视。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最新的高技术,同时又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具有跨职能的特点。因此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越来越重要。虽然国内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已经设置了信息中心,设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经理或者副总裁,甚至是总负责人自己挂帅,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CIO。对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没有相适应的培养机制;使得我国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人的因素已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的最重要因素。

此外,企业的流程不适合信息技术结构,使得计算机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用先进的管理和手段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的过程,业务流程再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化的效果乃至成败。

再者,信息化建设中“分层”现象严重。信息化技术相对完善的企业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

二、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的模式

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笔者对传统产业信息化推进模式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信息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代先进技术的代表,是覆盖面最宽、渗透性最强、倍增效应最大的技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先导技术,可以使传统产业大大增强市场应变能力,通过建立与供应商、客户联盟的供应链和信息网络,可以使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成本大为降低,资源利用率、产品竞争力大大提高。信息技术使得传统产业已经固化的边界开始发生交叉、重叠与融合,拓展了制造业的生存空间,提供和催生了产业创新机会,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我们应当重视信息化在制造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重点加快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重视并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服务化

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工业产品的最终顾客与生产企业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讲,制造业正在转变为服务业,服务化成为当今制造业发展趋势之一。制造业服务化有两个层次,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业务服务化,也可称为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业务服务化是发展的主要趋势。政府必须要重视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大力发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提高制造业效率。并顺应潮流制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法规、产业政策。一方面,强化制造企业在资源、能耗、环保、土地、科技方面的约束,促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改善环境,促进lT业通过服务外包参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服务化分工【2】。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产业互动模式

通过产业互动推动产业升级,即信息产业通过产业互动逐步实现产业化和高层次化,传统产业通过产业互动逐步实现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传统产业实现产品生产、服务信息化,从根本上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内耗,最终实现产品增值,提高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使用,即在上新项目时直接使用信息化的技术装备;二是汰旧换新,对老企业、老生产线的原有技术装备进行淘汰、调整;三是持续改造,有的企业量大面宽,全部淘汰有困难,可以采取对现有生产线不停顿地改造方法,本着改造一批、使用一批、规划一批的原则,逐步实现更新改造。

(四)培养高水平技术咨询专业队伍

大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咨询专业队伍,形成新的专业化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离不开专业技术咨询队伍的咨询和指导 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自己内部的信息中心,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积累,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如果能够引导这些企业打破保护主义,传递共享理念,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制造业群体的话,就会成为推动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的力量【3】。此外,一些生产促进会,技术研究所,也具有不可小觑的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如果能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发展为制造业服务机构的话,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推进速度又将提高。

三、传统工业企业内部推进信息化的模式

下面,我们从传统工业企业的微观层面探讨推进信息化的模式。

(一)M IS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由企业内部自己的IT队伍来做业务需求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来编制管理软件。也可以由企业与系统集成商、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合作,联合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管理软件一般称之为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和输入,进行数据的加工和保存,实现数据的查询和输出。由于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队伍中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业务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尤其是高水平的系统分析员少,IT技术人员不能够也没有能力去解决原有管理中存在的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问题。而借助于“外脑”,将企业信息化与体制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回避此类问题。合作中由于有本单位人员参与,使得系统使用和维护也比较方便,开发的信息系统实用性较强。

(二)引进ERP模式

这种模式分为整体引进和咨询引进。整体引进ERP模式是首先选择一家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软件提供商,由ERP软件提供商选择一个ERP项目实施队伍。ERP项目实施队伍负责做企业全面业务调研,根据ERP软件所体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流程,进行企业内部的流程重组。按流程重组结果为用户配置经过严格测试的商品化的ERP应用软件模块,从而完成ERP实施。但商品软件追求通用化,其功能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只能使企业的需求得到部分满足,系统的适应性较差,项目实施的风险大,失败率高。

咨询引进ERP模式是选择一家独立的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管理咨询,由咨询专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选择合适的ERP软件功能模块提出建议,为ERP制定明确、量化的应用目标、建立项目管理体制、制定项目实施方法等。企业根据管理咨询给出的业务需求方案和流程设计方案,自主选择ERP软件。

(三) 以内部流程为基础向外延伸的企业信息化模式

该模式又分为离散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流程型(连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

离散型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内容主要体现在作业层的设计领域和经营层的供应链管理方面,其建设的切入点及推进过程一般是先上CAD,提高企业的设计水平,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通过CAD的普及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奠定产品基础,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与人才资源,逐渐建立高效的ERP系统,以实现人、财、物、信息管理一体化。

流程型信息化的重点内容是通过分布式信息采集和智能控制,提高作业层的生产质量,通过实施生产与管理的一体化,实现高质量的生产。流程型制造类企业信息化的切入点及推进过程是先在现有设备关键部位进行改造,增加可联网的信息采集模块.进行软件编程,对过程进行分析和结果显示,建立工艺流程数据库,逐渐实现分布式控制系统,逐步优化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过程,实现人、财、物及信息等管理自动化。

(四)以客户/供应商为中心向内部延伸的企业信息化模式

以客户/供应商为中心向内部延伸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强调企业的市场导向,以外部需求带动内部信息化建设,在供应链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企业可以首先建立以客户/供应商为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然后向企业内部延伸,以外部竞争性需求拉动内部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整合和利用企业外部资源。

(五)三方互动共赢的企业信息化模式

近年来,由于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咨询服务的需求相应增长,管理咨询服务对促使企业在内部机制和外部经营环境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使企业更具活力至关重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商【5】,用来沟通、协调企业与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选型招标、实施监理和验收评估,保护企业信息化投资,提高项目成功率。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小型企业、咨询公司与应用服务提供商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信息化模式,切忌搞一刀切。只有制度、政策、管理理念、人员、设备与信息化手段相匹配,信息技术才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中发挥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信息化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 科技管理研究. 2007年4期.

[2]耿庆军. 硕士论文. 基于制造业强省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 山东理工大学.

[3]陈玲、俞义樵. 制造业信息化推进模式的探讨. 今日南国. 2009年第4期.

[4]胥军. 博士论文.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2008

[5]2008刘伟.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冶金信息导刊. 2007年.2期.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湖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浅析CPI持续走高加息的不合理性 下一篇: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流转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