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

时间:2022-07-22 11:32:31

~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以2005年~2011年7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档案信息化的1460篇期刊论文为分析数据,从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三个角度分析我国档案信息化的现状,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实践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

档案信息化是综合运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普遍应用,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摆脱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进入到新的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其核心和目标是发展档案业务,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1]

档案管理信息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7年。[2]随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国家档案局了《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作为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引起了档案信息化研究和建设的高潮。据统计,1995年~2004年十年来,有关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共计985篇。[3]

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2005年~2011年7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档案信息化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文献从2005年~2011年5月为止。以检索项“题名”、检索词“档案信息化”作为检索策略,检索时间为2011年5月27日。通过阅读题目和文摘,有时阅读全文,利用Excel的排序功能排除一稿多投的文献、会议纪要、人物介绍、通讯报道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后,共得出2005年~2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的研究论文1460篇。并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这些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现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2结果与分析[4]

2.1年代分布。通过对年代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而达到揭示该领域研究进展总体趋势的目的。2005年~2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05年~2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

从表1可知,2005年~2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小幅增长,基本保持平稳,文献趋于稳定,这也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趋于成熟的表现。表明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已进入了比较稳定的阶段并趋于成熟。由于数据库收录文献的时滞性,2011年,实际文献数可能大于63篇。

2.2期刊分布。经统计,涉及的期刊共计 478 种,其中,发表 1 篇论文的有 316种,发表 2 篇的有 75 种,发表 3 篇的有32 种……表 2 列出了数在 15篇及以上的期刊。

表2 载文量在15篇以上的期刊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有24种刊物(其中,18种为档案学专业刊物)发文15篇以上,共发文671篇,数占总数的45.96%。其中,尤以《兰台世界》与《黑龙江档案》两种期刊为最。这24种重要期刊是获取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信息的重要来源。

由表2可知,载文量在15篇以上的24种期刊中,有8种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版)中的核心刊,其载文量占论文总量的16.71%。说明高质量的论文相对较多,科研产出水平也比较高。

2.3作者分布。2005年~2011年共有著者1671位(包括外国著者4人)、1867人次,独著或合著完成了1460篇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

2.3.1论文合著分析。合作研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论文合著分析,可以揭示学科研究的深入程度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情况。

表3 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合著分析 br>

表3数据表明:①参与档案信息化研究的著者较多,总的篇均作者数为1.11篇;②以独著为主,占所有著作方式的77.88%;2人合著的比例也较大,为16.23%,总合著率为20.82%。这说明我国在档案信息化研究中,作者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论文合作程度偏低,各地作者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群体智力,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2.3.2核心著者分析。对每门学科来说,都有一个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这就是所谓的“活跃作者群”。活跃作者群中的作者也称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是指某一学科研究中造诣较深,较多,获得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是一门学科的中坚力量。2005年~2011年这7年间,共有1671位作者发表了关于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

表4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

从表4可以看出,发文量多的著者中,既有誉满学界的学术泰斗,也不乏从基层档案部门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不仅是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的核心作者,也是整个档案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研究代表着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领域的前沿,而且,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因此,通过搜集和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动向,对于研究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学者而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20%时,学科的高产作者群才算形成。表5显示,档案信息化核心作者的发文总数为76篇,仅占总发文数的5.2%,这说明距离稳定核心作者群的形成,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4机构分布。对论文的第一作者机构进行计量分析,可以了解国内哪些机构在档案信息化研究领域走在前列,可揭示科研人员在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状况。

表5 2005年~20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研究发文机构统计

由表5可知,在发文数量较多的10个机构中,高校8个,占80%,共发文75篇,占10个机构总发文量的88.24%;另外2个是各地方档案馆(局),占20%,共发文10篇,占总发文量的11.76%。这说明,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主要是由档案高校和档案部门承担,且档案信息化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在档案信息化研究的领域中仍然发挥着学术带头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校有良好的科研氛围,高等院校人才聚集,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科学研究的实力比较强,研究人员可以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另外,第一作者所在的机构与该机构的发文量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苏州大学的高产作者张照余,安徽大学的高产作者马仁杰,开封大学的高产作者张红霞等,这些学者、专家和教授都是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中流砥柱,推动着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不断发展。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3.1从论文年代分布来看,近七年的档案信息化研究数量都在200篇年以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已进入了比较稳定的阶段并趋于成熟,但鲜见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各研究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使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3.2从论文期刊分布来看, 载文期刊比较分散,核心期刊论文偏少,说明高质量论文不多,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3.3论文作者主要来自各地档案局(馆)和高等院校系统,反映出这两个系统科研能力较强,思想活跃,汇集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大多数人才,是我国从事档案学研究的基础。当然,统计结果也说明企业和其他专业机构的作者发文量较少,研究能力薄弱。这一现象,不利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公共档案馆等实践经验丰富的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

3.4从著者和合著者分布情况看, 参与研究人数较多。1人独立发表的论文有1137篇,达77.87%,档案信息化研究著者分散程度较高,多数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浅尝辄止,瞬间作者的比例较高,研究的持续性还有待加强。2人以上合作发表的论文304篇,其合作率为20.82%,统计数据说明该研究合作度与合作率不高。表明各地作者合作意识不强, 没有充分发挥群体智力,难以形成对重大问题进行合作攻关研究的凝聚力。希望广大研究者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3.5从机构分布情况看, 研究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合作,形成了一些研究团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合作规模较小,合作深度不够。

综上所述,近七年的档案信息化研究表明,其质量较前十几年有了质的飞跃。档案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随着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其理论和实践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也会随之不断扩展。《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信息化建设列为战略重点之一,档案信息化建设赋予新世纪档案工作崭新的内容。面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档案工作者要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福芹,刘美玲. 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浅析[J].黑龙江档案,2009(1):51.

[2] 海,孟祥喜.1997年~2007年国内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综述[J].档案学通讯,2008(5):4.

[3] 黄昌瑛.近十年来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档案管理,2006(2):58.

[4] 杨慕莲.2005年~2010年我国循证医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1(1):61~63.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咸宁日报社来稿日期:2011-08-03)

上一篇:关于档案鉴定与销毁的思考 下一篇:试论加拿大宏观鉴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