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

时间:2022-05-17 09:16:24

加强小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

学习型社会需要学校培养适合学习型社会需要的学习型人才,在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养成了阅读习惯,他们走出校门后才会继续学习,成为学习型人才。因此,加强小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为培养学习型人才打好基础,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一、 关注学生阅读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多读多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同。尤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以后,课外阅读更加得到重视,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阅读指导课。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还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扩充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工具式阅读”,在操作上偏重于“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内化,忽视了学生阅读心理的了解、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淡化了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文化底蕴的奠基作用和对心智成长的熏陶作用,使富有情趣的阅读变得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萌生,部分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额外作业负担,缺乏主动阅读的动力,致使课外阅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深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心理,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大多对父母、老师推荐的书籍不怎么感兴趣,而暗地里却流行着一批“校园酷文学”,同学间也有相互传阅的抢手热点读物。早些年,郑渊洁创作的“皮皮鲁、鲁西西”人人皆知,个个孩子都爱读他们的故事。近两年,《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在他们心目中,捧着《哈利•波特》阅读是享受,拥有一本《哈利•波特》是骄傲。分析这些学生所热衷的读物,由于内容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心理,接近他们的兴趣,或者把传统的东西大众化、通俗化,学生易读;反映的多是神秘冒险、机智勇敢、新奇刺激的主题,学生乐读。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找到了如何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的门径――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应顺应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从鼓励和支持他们读自己所喜欢读的图书开始。

二、 关注学生阅读内容,提升阅读品位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要着重和家长沟通、提建议,通过开展亲子阅读让孩子们从小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诵读儿歌、童谣,从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中高年级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阅读讨论,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好书概念,自觉形成一个基本的阅读选择标准,树立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引导他们阅读经典时一定要讲究策略。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亲近儿童的经典,像《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小王子》等经典之作,此类经典语言浅显易懂、叙述生动活泼、情节曲折动人,且富有教育意义,值得学生阅读。教师要设法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到这样的儿童经典,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又不会降低阅读兴趣。

三、 关注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内因条件。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有效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必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① 精读法。好的文章学生要反复研读,才能吸取精华。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精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学会品味,鉴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② 浏览、跳读法。学会浏览、跳读,有利于学生从众多的材料中捕捉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③ 默读法。学会默读是快速浏览、跳读的基础,在小学中高年级指导学生学会默读很重要。默读时不能摇头、更不能动嘴唇,默读与朗读不同,实际上是脑读而不是嘴读,是直接通过视觉映象感知,默读识记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四、 关注学生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

第一,尽早让学生养成“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这是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起点。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不仅仅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它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种节俭的生活作风,一种美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的体现。这对今天生活在物质优越的环境里的孩子而言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孩子走进校门开始,就要让他们亲近书籍,可以在教室里设立图书角,创设阅读氛围,提出阅读要求,让他们主动搜集、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同时还要教育他们读好、保管好图书,通过举行“好孩子、爱图书、喜读书”等活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

第二,形成边读边想、读后反思的习惯。读书贵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想,没有思考的阅读是被动的、低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看过题目之后,要阅读各个标题或目录,先从整体上把握阅读内容;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是否有印象,全文或全书的主旨是什么?对自己有哪些教益?自己应该从中学习什么、感悟什么?这样的阅读不只是在被动吸收,而是在主动建构。

第三,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俗话说:“开卷有益”。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形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起初教师可以靠制度来强化学生大量阅读,既要有阅读时间的规定,也要有阅读量的要求。比如,引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天读书不少于多少页。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

第四,注意阅读卫生。课外阅读不像课堂学习有规范的阅读环境,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阅读卫生,即要提醒学生注意阅读的姿势、光线的强弱和射角、阅读持续时间的长短、读物字体的大小等,注意阅读卫生不仅可有效保护视力,减轻身心疲劳,更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张灿珏 江苏省丹阳市丹师附小 212300)

上一篇: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语文听说能力培养尝试 下一篇: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