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善问 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时间:2022-05-16 10:06:28

引导学生善问 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爱说、想说,表达欲望变强了。有的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尝试着让他们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因为好问既是儿童的天性,更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所以,培养问题意识不仅是语文教学倡导的科学学习方式,更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细观语文课堂,大部分学生的提问要么不着边际,要么都仅是停留在表面,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不知问什么,怎么问成了当下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困惑。

那么,如何让学生善于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只有善问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善问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有效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问在恰当处,疑在关键处”,使学生真正融入文本,积极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创设高效厚重的课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应如何引导学生善问呢?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善问

“看文先破题”,有的课文的标题不仅极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顺藤摸瓜”,弄清课文要义。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题眼,引导学生提问,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解疑,为文本的深入学习作好有价值的铺垫,形成积极活泼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自主提问并急于探究中进入课文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我在板书课题之后,分别在“理想”和“风筝”词语下面加上了着重号,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这两个词语后脑子里会产生什么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有的提出,理想和风筝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问:“老师,为什么要说成是理想的风筝?”带着这样有趣的共性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课文,并马上找到了文中的主人公——刘老师,并初步感受到他、风筝、理想之间的关联,从而很好地把握了文章主旨,不知不觉提高了高年级学生抓题眼而统领全文的阅读能力。

二、从重点字词入手,引导善问

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往往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从这些重点字词入手,去进行深层挖掘,探究阅读,既能使学生很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感悟遣词精练与巧妙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如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教学时,我在句中的“钻”字点上了着重号,然后问:“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字可替换成什么词?”此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升”;有的说,可以用“进”。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钻”字让学生谈感受,为什么文中作者不用“升”或者“进”呢?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得出,“钻”字其实是通过隐喻,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见、可以触摸,而且语句也变得生动形象了。学生感悟颇深,对优美生动的词语有了敏锐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在这样的善问中不断提升着。

三、从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善问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在文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捕捉的慧眼,通过反复品读玩味,进行质疑解疑,使学生回味无穷。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在感受着月夜母亲为我哼唱民谣时,我相机多媒体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句吗?”话音刚落,有些小手便高高举起了:“老师,我特别喜欢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一句,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老师,我觉得芳香一词用得特别好,它给我舒心和陶醉之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中的两处比喻非常特别。”“老师,读着这两处比喻,让我感觉母亲的嗓音是那么甜美,读起来好舒服。”在引导学生充分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在学生自己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他们对母亲甜美的嗓音有了更加感性具体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到夏夜的美妙和母爱的伟大。

四、从空白处入手,引导善问

每一篇课文,都有给人思考回味的空间,这就是文本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文本空白,给自己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达到读深、读透的目的。以课文《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课文倒数第三小节是这样写的:“枪声响了。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同学们,这个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呢?”通过联系上文,逐步引导学生提问:此时内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是啊,同学们问得真好!深爱着大黑骡子的此时内心是不平静的,他似有千言万语要对大黑骡子说啊!”在接下来练笔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和思维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了一步。

五、从特殊的标点符号入手,引导善问

文章中有些标点符号不仅揭示了不同的用法,还能从中感悟语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海伦·凯勒》一文中出现了双引号的三种用法,(1)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2)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3)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的世界。这三句话一齐出示,学生很容易产生有价值的疑问:“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分别点上双引号?”“它们的用法有什么不同?”“这些词语上加双引号好在哪里?”这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并且层层深入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这些看似平常处去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在以后写作中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引导善问

插图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有意识地利用这一资源,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提问的意识,也不失为一种引导善问的好方法。如《爱如茉莉》一课,学生在观察插图后会自然地想道:妈妈嘴角边为什么挂着恬静的微笑?作者映子为什么被病床上的场景怔住了?映子会有哪些感触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使学生学活知识,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提高质疑质量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效“问题”因素,巧设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并善于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便能提出合理高质量的问题,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吗!陆九渊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引导学生善问,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品位。让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善问,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吧!

上一篇:数学应基于并高于生活 下一篇:让小学英语课堂因“生成”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