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综述

时间:2022-05-16 12:37:16

新贸易理论综述

提要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此后根据此理论又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本文通过阐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对贸易理论的贡献,说明该理论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资源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新贸易理论引入了规模经济的假设,从而打破了比较优势理论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条基本假设,使得研究的重心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

一、新贸易理论的理论渊源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

1、传统的贸易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许多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六十年代以后,世界贸易绝大部分是在偏好、技术和资源都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而差异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流量中,产业内贸易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向贸易,已成为主流。二者由于与传统的贸易理论相抵触,因而需要发展一种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2、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为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78年克鲁格曼在其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又成为“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异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假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

(一)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仍以2×2模型为基础,假设X和Y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规模经济。为简单起见,假设X部门存在规模经济,而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由于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而且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会不同于前面所提到的两种形式。一般来说,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于两股相反“力量”的对比。这里为了简化模型,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远点的曲线。

(二)两国的所有条件完全相同。由于两国所有的条件均完全相同,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对两种商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但在开放条件下,均衡点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都会立刻发现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此时,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由于X部门存在规模经济,对整个世界来说,由一国专门生产X,要比两国都生产X可得到更多的X。在此基础上,如果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受益。因此,即使不存在比较利益,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三)一般情形下,即所有条件不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例如,如果两国一开始都希望消费更多的X商品,那么这意味着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就要小于B国X商品的进口需求,于是X的价格就要上升,Y的价格就要下降。随着价格的变化,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就会增加,B国X商品的进口需求则下降,最终两国的贸易达到平衡。A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得好处要多于B国。

(四)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经营规模的优势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报酬或外在优势。根据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企业有贸易优势或没有贸易优势的一个原因不在于各国之间绝对的要素优势的差异,而在于有关部门在某个时点上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如果一国在某个行业上发展的规模较大,相应地会形成一个行业的规模优势。这种优势表现为,该行业有一个可供共同使用的劳动力队伍,它可以调剂各企业间的余缺;同时,行业规模较大,有助于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成果的迅速普及或采用。

(五)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在经济理论中,由两种市场结构经常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这两种典型的不完全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1、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在生产条件、要素禀赋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都完全相同。不妨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首先,开放以后,原来处于封闭状态下的两国市场结合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市场规模扩大了。其次,自由贸易下,各国市场均衡也发生变化。与封闭情形相比,厂商的产量扩大了,但由于假设该垄断竞争行业的要素使用总量是固定的,对于各国来说,厂商产量的扩大必然意味着厂商数目的减少,所以两国开放后的市场均衡点应处于原来均衡点的右下方。对应于新的均衡点,A、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和等于nW,很显然nW>nB>nA,所以开放后两国消费者所选择的产品品种要比各自封闭条件下多,且厂商所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异的。

根据以上分析,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一国市场扩大,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从整个社会福利提高的来源看,贸易利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

2、相互倾销理论。相互倾销理论将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即使各国生产的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仍然可以出于对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开展各国之间的贸易。

詹姆斯・布兰德和保罗・克鲁格曼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1983年)中指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从销售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的其他产品的价格,那么厂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提高了。同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战略将增加的产品销售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这种相互倾销行为所形成的贸易不是由于两家分属不同国家的厂商生产了差异产品,而是因为各自对自己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互倾销贸易理论里,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产品成本差别,进而是要素禀赋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

相互倾销贸易理论指出,现代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是不完全竞争企业的市场战略,这种市场战略下,贸易的结构仅仅是由于各国企业对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

新贸易理论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对自身不断地完善,将更多的分析方法纳入研究过程中,与更多的学科领域相结合。当前新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理论实证方法的开发以及大量的案例研究;二是将近年来三个极为重要的经济学领域――动态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大量引入寡头垄断模型;三是新贸易理论向其他相关领域延伸,如新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

三、新贸易理论的贡献

(一)新贸易理论解释了更多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是从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在这些理论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前提已经发生变化。这种贸易理论基本前提的变化,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即使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新贸易理论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理论才有了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论,才有了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以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使现代贸易中的许多新现象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解释。

(二)新贸易理论不仅从供给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还从需求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林德认为,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个代表性的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表明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的代表性消费品是各国消费品产业发展的主导。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各国生产者在某个层次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收入消费者消费需要的矛盾。即各国可以专门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分别从不同的国家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这些国家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满足本国其他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代表性需求贸易理论表明,在消费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生产上形成。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它们的贸易较多,因为它们代表性需求的接近,为相互之间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要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推论,两国间收入水平的差距越大,它们相互贸易的可能性越小;建立在代表性需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同一产品内部不同档次产品的贸易,这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敬孝,佟家栋.国际经济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熊性美,戴金平.当代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学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建议 下一篇:反纵向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