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优化思维品质

时间:2022-05-15 04:35:37

培养问题意识优化思维品质

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信息化的时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则显得更为重要。下面笔者谈谈美国修学旅行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美国修学旅行后的思考

去年暑假带队去美国修学旅行,在参观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时,一位教授说:“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等教授布置题目,通常也能完成得很好,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听后感触颇多。在美国家长经常问孩子:“你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而在中国,家长往往这样问孩子:“你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这就是中美家长关注孩子成长的不同之处。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会大胆地指出老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会很高兴,并带领全班同学一起鼓掌,因为老师认为培养出一个爱问问题的学生是他的光荣;而在中国这个学生的质疑会让老师尴尬,使老师不高兴甚至被批评。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宁可让时光淹没在无穷的讲解和训练中,也不情愿拿出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思考,从而使师生缺乏思维的互动。这样的教学,可以达成基本的目标,却不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真正在思考。”笔者在上课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上七年级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教学时,笔者首先播放视频《仙剑奇侠传》片段:李逍遥给了赵灵儿一颗石子,赵灵儿悉心照顾了石子十年,可是石子始终没有发芽,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用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勾践借粮》来引导学生设问:为什么煮熟的种子不能发芽?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粒米和一粒稻谷,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米不能作种子?笔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肯定,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并分析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内因和外因。

2.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有深度地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备课时教师要把发问点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这些有思维价值的地方,力争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例如,在上遗传专题的复习时,笔者提供了以下案例:在全国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活动中,一名失散多年的男孩强强终于找到家人。但强强的父亲去年因车祸身亡,强强的爷爷怀疑强强不是自己的亲孙子,要求司法中心鉴定。请问可用什么好的办法进行鉴定?如果是女孩用这种方法可行吗?还可以用哪些办法? 这个案例是一个开放型案例可以从各个侧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看到题目后思维活跃,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对生物学实用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老师要引导学生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

在进行“DNA粗提取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探究的思路,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中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把它找出来。学生认真地观察演示实验,接着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提出了一些问题:一、实验中为什么不选择猪血?若选用猕猴桃作实验材料,会有什么不同呢?二、提取DNA还可以利用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原理。利用该原理时,应选用怎样的酶和怎样的温度值?三、用粗糙的竹筷来代替玻璃棒效果会不会更好呢?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笔者很高兴,因为这充分说明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了。面对问题,学生们不再回避,而是敢于面对,勇于提出,勇于质疑了。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以前笔者给学生释疑时都力求讲透彻、讲详细,甚至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生怕学生听不明白,可结果既费力又费时,效果还不理想,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现在笔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顺着科学的思路和方法主动去感知、去思索,在不知不觉中领略科学知识的真谛。正如古语所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思想家罗素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思考的指导者,其价值远甚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我们的每一节课上都注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定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上一篇:对“颈椎病的康复”课前说课的探讨 下一篇:让作文评语“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