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

时间:2022-05-15 12:48:40

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

摘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修养。本文从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和欠缺的原因分析入手,多角度探究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途径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用人单位都基于“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软素质高于硬技能”的观念来选拔人才。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高职大学生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极大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 然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唐山4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其中一些数据所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礼仪素质滑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属于高招最后一个批次,成绩偏低。多数带有“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迟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课堂上吃早餐、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老师配合、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现象”。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礼让他人,不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盲目追求“个性”,把行为不羁、言语粗俗、穿戴奇特,视为有“个性”的体现;甚至蔑视传统美德,把传统思想视为“守旧”、“落后”、“古板”的代名词,把追求时尚与继承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礼仪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养成礼仪习惯和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为此,笔者2011年对4所职业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认知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38份。在调查中被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时,回答非常了解的有12.2%;回答一般了解的有72%;回答不了解的有14.3%,没听说过的有1.5%。 可见,由于礼仪知识的相对匮乏,直接导致了对礼仪知识的“无知”。

3.基本的交往礼仪常识欠缺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高职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介绍与他人相识,正确的顺序”时,有210人(62%)表示“先介绍上级”,有81人(24%)表示“先介绍下级”,有47人(14%)表示“随便”。问及“同等地位,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谁先伸手”时,有135人(40%)认为“女士先伸手”,有193人(57%)认为“男士先伸手”,有10人(3%)认为“谁先伸手无所谓”。 问及“接受名片,要用右手,然后装进上衣袋”时,有88人(61%)认为“正确”,有206人(26%)认为“错误”,有44人(13%)“不知正误”。由此推论,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等日常交际礼仪的基本常识,就更谈不上对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的原因

1. 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往往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主”、“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这与礼仪文化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

2.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素质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缺少着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

3. 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性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致使高职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用的背道而驰,这是造成礼仪修养欠佳的事实。

4.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对礼仪教育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5. 学生对礼仪情感淡漠

高职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表现为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首先,表现在他们总把自己放在涉世不深的角色上,觉得不懂个人礼仪有情可原。其次,当他们不守礼仪或违反礼仪时会找借口,并没有认为知礼、守礼、行礼是重要的。第三,追求个性,在追求个性中表现出绝对“自我”,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较严重,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第四,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表现得冷漠、自私;在公共场合缺少自我约束,把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粗俗的东西当成“新潮”、“潇洒”。

6.个人礼仪践行能力欠佳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很多人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如遇人不知如何打招呼,会因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话题而尴尬,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这就表现为个人有强烈的守礼仪愿望,但是缺乏了解与践行的有效渠道。

三、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事业的蒸蒸日上、个人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礼仪修养是当代高职大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找准高职大学生礼仪素质欠缺的“症结”,才能开“良方”加以治疗。这个良方就是将礼仪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举手投足间,才会真正让学生内外兼修,成为表里如一、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发挥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正所谓 “润物细无声”。礼仪也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一个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明白什么叫“礼仪”。因此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提高礼仪教学水平,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2.开设礼仪必修课,激感意识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那么,礼仪则为第二门必修课。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把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合理安排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提高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有效时机。

3.改革礼仪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礼者,履也”。言下之意是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为了提高学生礼仪的运用能力,应充分重视礼仪课堂的实践性、示范性是增强礼仪运用本领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把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训练、课堂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增强实训感,以有限的课堂为平台,把静态的礼仪知识变动态的实用知识,使大学生乐学、善学。另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从而提高礼仪修养,推动校园文明建设,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强化礼仪意识、提升自身礼仪运用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促进礼仪习惯养成

高职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环境方面可给学生提供充分详细的礼仪学习资料。如美化校园,提供完善公共设施。在校园内征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宣传标语,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贴标语警示,同时讲究美观。学校应举行礼仪知识大赛、和谐校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制服,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教师要身体力行,符合仪式礼仪,体现对礼仪的重视。在教学大楼进出关键处安放镜子,让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物业、食堂、行政服务等窗口单位带头讲究仪表仪容,礼仪礼貌服务。

5.营造家庭育人环境,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礼仪内涵中的“仁、孝”。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长的人文感情、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交流会、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家长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老师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状况,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光谊.现代实用社交礼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 胡翔环.从礼仪需求现状探索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9.1

[3] 高巧利.从首因效应谈对大学生的个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华章,2010.13

[4] 周悦娜.从当代大学生礼仪文化现状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途径.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 秦汝芳(1969—),女,大学本科,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王宏 (1965—),女,大学本科,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上一篇:论课题研究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下一篇:《二次根式》知识概要